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塔寺

白塔寺

又称妙应寺。在北京市,以元代在寺内建有藏式佛塔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敕命于大都之辽代所建舍利塔故址上建造一座佛塔以镇都邑,由帝师八思巴延请尼泊尔国工艺师阿尼哥设计督造,历时8年而成。又于白塔周围辽寺故址上兴建大圣寿万安寺,历时10年而成。元末,寺毁于火,白塔独存;明天顺元年(1457),又于白塔周围元寺故址上兴建妙应寺,保存至今。白塔为砖石结构,中心木通体环绕用藏文楷体朱书经咒;塔高50.9米,建于高出地面约2米之塔院中;基座占地810平方米,塔基高9米,为多角亚字形重叠三层须弥座,上筑24瓣莲花五层迭收围成环带莲座;覆钵形塔身直径约18.4米,其上又起一亚字形小须弥座,托起节节拔高之锥体十三相轮;塔顶为盘形华盖,直径9.7米,用厚木作底,铺以放射状铜瓦40块并以筒脊瓦接缝成盖,华盖四周悬有透雕铜质华鬘36个,各长2米,下挂风铃,华盖上鎏金铜顶亦呈藏式佛塔形,重约4吨,由顶端系挂18根铁链以牵固华鬘。佛塔通体白色,历经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室维修,于基座上树碑及风铃上铸铭并署有妃嫔、内监等布施人姓名。1978年北京市文物部门维修白塔,于塔顶上发现清乾隆十八年(1753)所藏之镇物,内有清高宗衣冠、御笔书画、龙藏版汉文《大藏经》整部724函,还藏有五佛冠、补花织锦袈裟、高5厘米之金铸舍利长寿佛、珍珠、红蓝宝石及33颗舍利子等珍贵文物。白塔寺塔历经700余年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是在内地所发现之藏族营造技术所构造的最早的实物,是我国汉、藏、蒙古等族人民团结友好文化交流的结晶。

猜你喜欢

  • 贺兰

    突厥汗国官号。其意谓“马”,但非普通之马。《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马为贺兰,故有贺兰苏尼阙,苏尼掌兵之官也。”据今人

  • 多仁班智达传

    藏文书名。西藏贵族学者多仁丹增班觉著。成书于18世纪中叶。著者出身“噶细瓦”(藏语意为“四喜”)家族,祖父贡布欧珠饶丹,被清朝封为“公爵”,尊称公班智达,居拉萨之官邸名“多仁”,故以名书。该书主要记载

  • 唱哈节

    京族传统节日之一。“唱哈”,京语音译,即“唱歌”之意。流行于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澫尾、巫头等京族聚居区。各地自定日期,节期三天三夜。多在专门的“哈亭”内举行。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备酒制菜,宴请宾客。

  • 耶律希亮

    1247—1327元代大臣。初名秃忽思。字明甫。契丹族。为中书令※耶律楚材孙,※耶律铸子。自幼随父受业燕京(今北京),天资聪慧,九岁能诗。一生所著诗文颇多,连同随军纪行,集为《愫轩集》30卷,今不见传

  • 苗民

    古部落名。又称三苗、有苗。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是以※驩头为部落酋长。详见“三苗”(46页)。

  • 古尔谷

    门巴族民间木制餐具。门巴语音译,意为“有盖的木碗”。其取材、制作工序与※普尔巴相同,但器型有别。分两种:一种盖状似半圆球形,居中留一短圆柱形平顶,子母口,腹较深,弧壁,矮圆柱形足、平足,有大中小之别;

  • 郑献甫

    1801—1872清代著名壮族诗人。字小谷。广西象州山村人。自幼聪敏笃学,学识博深。道光十年(1830),入京赴试举进士。授刑部主事职,因不恋仕途,仅任官一年,便弃官南归从教,先后游学湖南、浙江等地。

  • 策巴札布

    1910—1948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西宁塔尔寺寺主。1915年,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五世转世灵童,是为阿嘉呼图克图六世。幼年在塔尔寺学习因明、般若等经典。1925年入京朝觐,赏坐黄轿暨承用前世

  • 神策

    即“神册”(1768页)。

  • 乌古迺

    1021—1074女真完颜部首领。亦称胡来、术乃。金太祖※阿骨打祖父。金始祖※函普六世孙(旧史有记其为金始祖之长子。始有生卒年。三传至阿骨打)。因擒叛辽的五国盆奴里(蒲聂)部节度使献辽,封生女真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