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粤滇杂记

粤滇杂记

书名。两广滇黔民族志。1卷。清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欧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汉族)撰。为作者宦游两广滇黔的见闻杂记,中多涉及西南各省少数民族,重点是壮、布依、彝、傣族社会习俗。作者对少数民族比较同情,记载比较公正真实。一反从前封建官吏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诬贬之词,对被压迫人民充满同情心,如谓:“(镇安壮族)最淳,讼狱稀简,……此中民风比江浙诸省,直有三四千年之别,余甚乐之,愿终身不迁,然安得有此福也。”于土司制度,则云:“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严。盖自祖宗千百年以来,官常为主,民常为仆,故其视土民休戚相关直如发乎天性,而无可解免者。粤西田州土官岑宜栋即岑猛之后,其虐土民非常法所有。”等。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史,特别是壮、布依、彝、傣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有《欧北全集》(乾隆嘉庆本、光绪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版本。

猜你喜欢

  • 工康洛桑登周

    参见“清饶四朗”(2111页)

  • 掇族

    藏族古部族名。原属吐蕃乌思藏,宋时始附宋,赐姓赵,世居临洮(今甘肃临洮)。元代,该族赵阿哥潘时为名门,即出自“掇族氏”。祖父巴命,富甲诸羌,父于元代官至叠州安抚使,本人亦因屡从军攻南宋有功,历同知临洮

  • 六月六节

    参见“更六兀”(1048页)。

  • 牂柯蛮

    古族名。一作牂牁蛮。汉至唐代牂柯郡少数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今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其地原为夜郎国小邑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始置郡。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为汉保境,

  • 青皎暴动

    福建霞浦县畲、汉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斗争事件。1933年11月,共产党员施森等人在该县畲、汉杂居的青皎等47个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五抗”斗争。宣布成立革命指挥部,组织了13个“红带队”,畲族有1

  • 油贷

    解放前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高利贷形式。又叫“放新贷”。每当油桐或油茶快成熟时,经营油桐、油茶林的农民为度过夏荒,向地主或商人借钱,秋后以低价油偿还。此种油贷一般以年计息,低者为30%,高者达70%。因此

  • 渔阳郡塔

    见“蓟县白塔”(2317页)。

  • 丸都刻石纪功碑

    碑名。亦称“毌丘俭丸都纪功刻石”或“毌丘俭丸都纪功碑”。立于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光绪三十年(1904)因修路发现于今吉林省集安县治西20余里之板石岭西岔(亦称小板岔)。碑已破残,仅存5

  • 大宅颂碑

    即《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385页)。

  • 乌思藏卫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六年(1373)二月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卫指挥使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镇抚2员,从五品。以故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