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粮庄

粮庄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庄主责令庄头带领庄户岁纳粮食的农庄。※皇庄中之粮庄,有※整庄和※半庄之别,整庄又分为四等,等外的为半庄。嘉庆十七年(1812),其庄数为:一等庄163,二等庄59,三等庄66,四等庄362,半庄219。分布于畿辅、山海关外、盛京等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各等庄岁纳粮额:关内者:一等庄250石,二等庄220石,三等庄190石,四等庄120,半庄60石;盛京及山海关外者:一等庄322石,二等庄292石,三等庄262石,四等庄192石。雍乾以后,由于粮食丰收,旗仓满溢,遂将应征本色粮及猪只等物,改征折色银归库。在一定时期内,粮庄与银庄没有多大差别。

猜你喜欢

  • 炒米

    蒙古、鄂温克等族传统食品。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此为军队的行粮,将米干炒或煮熟晾干再炒,食时用水调和。随着各族经济文化交流,被游牧、狩猎民族广泛采用。蒙古炒米多用糜米干炒,贮入容

  • 老上单于

    ?—前161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冒顿单于子。名稽粥。汉文帝六年(前174),父死,嗣立。初尚能与汉保持和好,结和亲,娶汉宗室女公主为阏氏(单于妻)。收留重用伴送公主之宦者中行说,使教臣下疏记,计课

  • 狍皮被

    用狍皮制作的被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旧时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用被。各族因言语差异分别称、※“南特奥拉特”、※“乌鲁达”、※“那斯胡里萨”。详见各条。

  • 戴辣

    契丹语,意“烧甲”。契丹族对“小春节”(十月十五日)的称谓。每年十月,契丹五京进奉纸造小衣甲、枪刀、器械各1万副,至十五日,将其堆垛,契丹皇帝率臣僚望祭木叶山(相传族源神地),奠酒,用契丹字书状一纸,

  • 巴州僚

    南北朝至唐代巴州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四川巴中、平昌一带。北魏延昌三年(514),以梁、益州控摄险远,于归化郡置巴州(治今四川巴中),以统诸僚。令巴州僚人首领严始欣为刺史。立隆城镇,所辖

  • 蒙古前途

    蒙藏学校学生创办的刊物。1933年,由陈绍武等在北平蒙古学生的号召影响下创刊。最初以蒙文发行,为月刊,约10期,后改为蒙汉合璧。汉文铅印,蒙文石印,16开。社址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中央政治学校分校(蒙藏

  • 天星山古战场

    清代湘西苗族抗击清军的战场。位于湖南西部凤凰县禾库乡板吉门村境内。在万溶江上游,海拔761米,三面环水,悬崖绝壁,高不可攀。西面与蜡尔山台地相连,成马鞍形,仅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乾隆

  • 西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因分布于室韦区域之西部而得名。其位置诸家意见基本一致,只是有详略之别。一般指其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一说在呼伦湖(池)至根河一段的额尔古纳河附近,一说还包括黑龙江上游地区。今有人认为,

  • 达木林达尔达克

    ?—1901清末蒙古王公。内蒙古敖汉旗人,博尔济吉特氏,色丹诺尔多克子。光绪五年(1879),继承札萨克多罗郡王位。俗称“大胡子王”。十七年(1891),以金丹道教起事,将家迁召格图。本人遭义军包围,

  • 古代蒙古贵族葬俗

    蒙古帝王后妃及贵族显宦死后,皆采取秘葬形式,入殓处不设陵墓。《草木子·杂制篇》:“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