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羿语

羿语

史称羿人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是接近消亡的一种语言。使用于我国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以及四川省古蔺县的腊盘沟一带。清代编修的《毕节县志》中有:“毕节裸裸、茵子、羿子,习俗各异”的记载,《西南彝志》也说羿子古代多分布在大方县一带。羿人自称gau13,与普定县双坑一带的仡佬族自称相同。目前羿人大都已经汉化,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完全使用汉语,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会说部分羿语语词和简单的句子。从记录的词汇来分析,它的语音系统与仡佬语相近。毕节县普宜区双河乡的羿语有i、e、ε、a、o、u、ə、、y、l等元音,有单元音和带—i、—u、—n、—η韵尾的韵母;还有i、u两个介音;声母明显简化,复辅音、浊塞音、清鼻音等都没有发现,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至少有4个声调。羿语的词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没有什么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主要的语序是svo。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都放在谓语的前面,这点与仡佬、拉基、布央等语言不同,从否定副词pu33与汉语“不”相同的情况来看,羿语否定副词可能是受汉语影响而位置前移的。羿语的基数词是混合型的,其中“一”与仡佬语相近;“八”也跟广西隆林县的磨基仡佬语相同;“五、六”与壮傣语支相似,其余几个数词也跟壮傣诸语言一样使用了汉语借词。在650个常用词中,跟仡佬语基本相同的约占30%多。

猜你喜欢

  • 沃偏

    黎语音译,意为“做私己”。解放前海南岛保亭、乐东、白沙3县毗邻黎族“合亩”(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组织)地区对个别家庭从“合亩”中抽出自己份额的土地(进行私耕私收)之称谓。“合亩”的耕地通常包括“合亩”

  • 撒赫斯

    撒拉语音译,意为“解开辫子”、“改变发式”。亦称“哭嫁歌”、“哭婚调”。旧时撒拉族姑娘出嫁时,向母亲、长辈哭诉苦衷的一种歌。流行于青海等地。以句首“撒赫斯”而得名。没有固定的曲调。当新娘前往男家完婚梳

  • 马古泉

    1860—1938近代伊斯兰教经师。字本廉。四川成都人。回族。幼承家学,及长从云南著名经师普洱马(寿德),学习天方经典名著。及经史、诸子百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被聘为皇城寺教长及开学阿訇,任职4

  • 包衣阿哈

    满语音译。 “包衣”意为“家内的”或“府中的”;“阿哈”意为“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简称“包衣”或“阿哈”。明清时期女真及满洲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为主人所

  • 马忠良

    清末砖雕工匠。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同治光绪年间,生于回族砖雕之乡河州,幼受砖雕工艺熏陶。集民间工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擅长花卉草木。作品内容丰富,构图均衡,线条流畅、刀法纯熟,装饰性很强。

  • 和硕特北左末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茶卡札萨克旗。雍正三年(1725),封伊什多尔札布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4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东至柴吉齐沁接北前旗界,南抵盐海,

  • 普安路

    元代旧政区名。古为夜郎地。秦属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为兴古郡,隋设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南诏辖其地,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后爨酋阿宋驱走他部占有其地,号“于矢部”,世为酋长。蒙古蒙哥汗七

  • 阿夹巴

    拉祜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农民对自给自足阶层的称谓。占有一定数量的水田和旱地,有较为齐备的生产工具和牛,但不雇长、短工,也不放高利贷,自食其力,一般不愁食穿,相当于汉族地区的中农阶

  • 官票

    见“省票” ②(1626页)。

  • 云继先

    1910—1937百灵庙武装暴动领导人之一。内蒙古土默特旗人。蒙古族。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北伐战争中任第六军独立团警卫连长。时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并任副盟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