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虎夫耶

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虎夫耶”、“胡夫耶”。系阿拉伯语,意为“隐藏”、“低念”,或称“低念派”。据说该派源于中亚的苏非派乃格什板顶耶,于康熙初年由一个被称为“阿印科”(维吾尔语“月儿泉”之意)的修士传入新疆,再传入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约有21个支系,即“花寺”、“穆夫捉”、“毕家场”、“鲜门”、“临洮”、两个“刘门”、“胡门”、“北庄”、“洪门”、“疯门”、“崖头”、“高赵家”、“丁门”、“通贵”、“明月堂”、“文泉堂”、“凉州庄”、“碱沟井”、“法门”、“撒拉教”。人数约100万余,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河州、兰州、秦州,青海的循化、化隆、西宁和宁夏的银川、同心、西海固地区以及新疆、云南等地。清末依赫瓦尼创教后,不少人改信,加之历次参加反清起义,惨遭镇压,日趋衰落。该派特点是:教乘、道乘二者蒹重,既重视伊斯兰教之教乘功课,也重视道乘方面之修持。认为教是道的基础,道是教的最高阶段,二者皆是接续“真主”的不可互缺的阶梯。在信仰和教乘修持上,与格迪木(老教)相同,故与格迪木统称“老教”。其道乘修持主张遵循“闹中静”之办法,既要修道,又不逃避现实生活。修道功课是默念或低念“迪克尔”(赞词或“记主词”)。教职人员分三级:最高级为“穆勒斯德”(得道者,即导师)或称阿訇,俗称“老人家”;次一级为“海里凡”(布道者,即替位人,为导师之高足弟子);再次为“穆勒得”(寻道者,追随者),即徒弟,是前二级之忠实信徒。其各分支又有细微之特点。前二级去世后,信徒们给修拱北(阿拉伯语,陵墓之意),视为圣墓,为信徒崇拜和拜谒,并视每年忌日之纪念活动为“干尔麦里”(即功课)。阿訇和海里凡,只在清真寺里进行教乘修持。实行教主集权制,委任海里凡主持教区教务。

猜你喜欢

  • 毕拉尔路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毕拉尔路协领公署”。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于康熙年间(1662—1722)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氏族组织和分布地区,分5路置官统治,此为五路之一。路设

  • 全宁府

    见“全宁路”(830页)。

  • 夷方

    见“人方”(32页)。

  • 巴尔达奇

    见“巴尔达齐”(414页)。

  • 高彪

    金初将领。渤海族遗裔。本名召和失。先世于渤海亡后被辽徙居辰州(治今辽宁省盖县)。辽兴、辰、开三镇节度使安国之孙,刺史六哥子。始生,其父听信术者言,以其时日不利,逐之,藏于外家。及阿骨打起兵,辽征兵东京

  • 石敬赞

    898—947五代后晋宗室、将领。亦作石赟,字德和。后晋高祖石敬瑭堂弟。初补太原牙将。及石敬塘即位,任飞皇城使,累迁曹州防御使。天福五年(940),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岁余,徙镇保义,为陕州节度使。少帝

  • 脚牴

    朝鲜族民间男子的娱乐活动。亦称“摔跤”、“撂脚”。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在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农闲时,都要举行大规模群众性的摔跤娱乐活动。有悠久历史,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其法“两人对跪,各用右

  • 山客

    参见“山哈”(118页)。

  • 沙啰巴

    1259—1314元代吐蕃高僧。一名观照。积宁(约在今青海省阿尼玛卿山地区)人。为当地世家,兄弟四人行四。自幼从帝师八思巴剃度出家,曾从高僧剌温卜、著粟赤修习密乘佛法,尽得其要。善吐蕃文字,于八思巴为

  •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在科勒苏河之东,跨克鲁伦河。东至卜固尼和硕山、接本部中左旗界;西至特克玛尔图山,接本部左翼右旗界;南至多木达都图伦,接本部中左旗及中末右旗界;北至伊克噶札尔,接俄罗斯边界。有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