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古多兀王
见“阿力古多”(1219页)。
见“阿力古多”(1219页)。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湟中县西南临近鲁沙尔之上新庄、大源、盘道、大才一带。清代称塔尔寺族,民国时称金塔乡,解放后曾改为金塔藏族自治乡。相传是雍正(1723—1735)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息后划归塔尔寺管
侗族地区独特的建筑物。又名“古楼”、“楼”、“百”。因楼内置鼓得名。明代已出现,今存者多分布于黎平、榕江、三江、通道、龙胜等县,均系清代所建。多位于寨子中央,为群众聚众议事、交流集会和夏夜纳凉之所。高
见“賨人”(2294页)。
北魏至唐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北方经长期战乱,土地荒芜,地籍散乱,严重影响赋役征收。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在实行课农基础上,下诏计口分配空芜土地。凡男15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
唐代古族名。为汉晋时“摩沙夷”之同音异译。《蛮书》卷4:“磨蛮,亦乌蛮种也”。据《太平御览》卷789引《南夷志》,此磨蛮湮些字,应为磨些蛮。《蛮书》卷1台登条及卷2泸水条,其分布在东沪水(今雅砻江)以
书名。清礼亲王※昭裢(1776—1829,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之后,号汲修主人)撰。15卷。以亲身经历和见闻,以杂记形式,于嘉庆、道光年间撰成。记述清朝兴起至嘉庆时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
云南壮族对相邻的普米族的称呼。参见“普米族”(2291页)。
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土族传统庙会。流行于青海互助县等地。每年夏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六月初八至初九日举行。届期佑宁寺喇嘛每天要三次到经堂念经,法台两次到经堂讲经。正月初八与十四日两天举行喇嘛
南北朝时期秦州羌人莫折念生年号。524—527年,凡4年。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为一证物名称。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珞瑜地方。凡双方发生纠纷,经中间人调解后,问题已经解决,为恐反悔,双方在一片石块上,涂上火胶,待其熔化时,让双方盖上特殊印记,以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