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1977年),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西部平原及兰屿岛上。在外,祖国大陆共有2909人 (1990年)。因住地与文化特征的差异,内部又分※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名称。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中又可分成3大语团:泰雅语团;曹语团;排湾语团。据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在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祖先,后来也有部分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入,相互融合。三国时称“山夷”,隋唐至元称“流求土人”,明代称“东番”或“东番夷”,明末至清又陆续出现“番族”、“土番”、“生番”、“熟番”、“平埔番”等名称。日本侵占台湾时又改称“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遍称高山族。以社为聚落单位,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为主,但在阿美人中还保留母系社会残余,盛行男子入赘女家,世系随母系,家业由长女继承。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作物主要有稻、粟、芋、薯、豆类和瓜果蔬菜等,家畜有牛、猪、鸡、犬等。居于山地的高山族,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男子一项经常性活动。居住在兰屿岛的雅美人则以捕鱼为主,农业(种芋)为辅。家庭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和竹、木、藤器加工。传统衣服以麻布或兽皮制成,式样各地有别。过去有文身黥面、缺齿、穿耳、拔毛、束腹等习俗。每逢春播秋收、喜庆节日都举行盛大歌舞,乐器有咀琴、鼻笛、弓琴等,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律。善长绘画、雕刻,富有艺术创造才能。虽无本民族文字,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盛行祖先崇拜。遇有重大行为或染疾,习惯占卜(鸡卜、鸟卜、水卜、草卜等)以问吉凶。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1930年10月27日反抗日寇暴行的“雾社起义”,举世闻名。

猜你喜欢

  • 板楯蛮

    古族名。又称弜头虎子、白虎复夷、賨民、板楯蛮夷等。因使用虎皮木盾而得名。分布在巴子国境内(今四川东部、阆中、巴中、宕渠一带)。传说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年在位)时,有白虎在秦、蜀、巴境伤人。昭王

  • 泉男生

    632—677原为高句丽大臣,后为唐朝将领。高句丽人。泉氏。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子。9岁,以父荫任先人,历迁中里小兄、中里大兄,知国政,主辞令,进中里位头大兄、莫离支,兼三军大将军,加大莫离支。因被谗谋逆

  • 镇海城

    即“称海城”(1882页)。

  • 升得

    西藏珞巴族崩尼、崩如、纳等部落对获得自由奴隶的称谓。亦称“阿比辛姑玛”,珞巴语音译,意为“自由人”、“自由奴隶家族”。“升得”所繁衍的后裔在各部落均已形成家族或氏族,其与原主人家族或氏族已建立起一种兄

  • 尼满河卫

    见“亦麻河卫”(874页)。

  • 撒秃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这一。亦作三屯河卫。永乐五年(1407)二月设。《满洲源流考》作三屯河卫,并说清代有三屯河地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南480里,即辉发河之上游,也河之北有辉发城。

  • 阿迷州土知州

    明、清云南彝族土官名。元代授当地彝族首领为阿迷州(治今云南开远县)万户府土官。元末普和宁袭职。明洪武十六年(1383),赴京朝觐,次年,授土知州。二十年(1387),子普救告袭。二十六年(1393),

  • 博和托

    1610—1648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次子。初封辅国公。清崇德元年(1636),从皇太极征朝鲜,围王都,进逼南汉山城,阻击援军,迫朝鲜国王李倧降。三年,从

  • 张文湛

    清末民初纳西族著名书画家。字丽川。云南丽江九河人。大理守营都司张润义子,著名诗人李玉湛得意门生。本是杜文秀起义军大司卫姚得胜之子,生父不屈战死后,随母逃归丽江大研镇避难,被张润收为义子,改从张姓。自幼

  • 速把亥

    ?—1582明代蒙古内喀尔喀巴林部首领。蒙文史籍称卫征索博该、达尔汉诺颜,汉籍又译苏不害、速不亥、速卜亥、苏把亥、速不害、苏巴海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子※阿尔楚博罗特孙,※虎喇哈赤次子。嘉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