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均田制

均田制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首行于北魏,废止于唐代中叶。北魏初年,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亡,土地荒芜,地籍紊乱,经济破败,税源枯竭,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推行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同良人一样受田;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初受田之男子,另给桑田二十亩,终身不还,可传至子孙,亦不得买卖,但超过二十亩可卖,不足二十亩可买。麻布之乡,另给麻田,男十亩,女五亩, 奴婢相同。新附民户,加给宅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年老及身死,露田则要还归政府。奴婢、牛则随有无以还受。桑田及宅地,均为世业,不在还授之限。受田之后,不得迁徙。分得土地的农户,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地方官也按级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度,仅仅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土地按人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是北魏初年计口授田制在中原地区的推广和发展。北齐、北周、隋、唐均沿用此制,但规定略有变动。如: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规定,男十八岁始受田,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 限四牛。北周规定,一夫一妇授田一百四十亩,未娶之丁授田百亩。隋依北齐之制。唐代均田制则有较大变更,唐令规定:男子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狭乡减半;奴婢不再授田;女子一般不授田,但寡妻妾可受田三十亩;老及笃疾废疾受田四十亩。所授之田,皆以二十亩为永业,余以为口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亦有所放宽。另按等级分授官吏永业田、职分田和公廨田。至唐中叶, 因丁口滋长,官无闲田,户籍混乱,不复给授,均田制无形取消。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推行了三百年左右,均田制度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些地区,授田也并未按均田令文严格执行。

猜你喜欢

  • 总检察厅

    官署名。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根据《中华民国法院编制法》而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与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相配设置。总检察厅设总检察长一人,检察官二人以上。职权是根据刑事诉讼律或其他法律规定,实行搜查,提出

  • 河州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武胜城(今甘肃临洮)战役后,宋王韶乘胜率军攻占吐蕃首领木征所据之河州(今甘肃临夏)。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九月,木征依恃西夏援助,复据河州,不久又被宋军夺回。熙宁七年四月,西

  • 都护府

    唐代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政权机构。分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二类。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副大都护二人,副都护二人。上都护府设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都护府掌管治理少数民族事宜。唐代从贞观到天宝年间先

  • 宋金太原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分路南下攻宋的金军完颜宗翰所部进围太原(今山西太原),童贯逃跑,宋将王禀不顾朝廷割地献城诏书,亲率城内军民奋勇抵抗,多次打退攻城金兵。金军在城外

  • 齐魏相王

    战国中期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互相承认为王。经过齐魏之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遭到两次大败,元气大伤之后,东方受到齐国的威胁,西方又受到秦国的压力,魏惠王乃接受相国惠施的建议,

  • 虎门之战

    鸦片战争中的一次战役。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义律为迫使琦善答应其割占香港的要求而袭击虎门的第一道防线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将陈连升率士兵六百人浴血奋战,全部牺牲。琦善妥协,同义律

  • 癸卯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联衔奏准颁布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

  • 户部银行

    清政府最早的官办银行。1904年(光绪三十年)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三十二条,试办银行作为统一币制的机关。资本定为四百万两,分为四万股,由户部认购一半,其余招募商股。次年户部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北

  • 卿事寮

    西周中央政权两大官署之一。其长官称卿事,亦作卿士。殷墟甲骨文已有“卿史”,即卿事,但其具体职掌不明。周代卿士多由太师或太保兼任,管理一切军政事务和四方诸侯事务,周初铜器《令彝》铭文“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

  • 东林党

    明代后期的一个政治派别。神宗后期,政治腐败,朝中党派林立,互相纷争。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原籍,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讲学于东林书院。一批抱道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