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二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中观论疏》是注解《中观论》的经注书。续藏经本作二十卷,金陵刻经处刻本汇入论文,作二十六卷。《中观论》亦称《中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破斥部派佛教而显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中观论》一书集中地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即提出并阐扬“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中理论。全书的要义不外乎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华译此经后,汉地佛教及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中论观》的要义并加以理解和注释,故将其要义中有三个“是”字而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之为“三谛偈。有关《中观论》的疏注之书很多,可惜都早已失传了,唯有吉藏《中观论疏》保存至今。《中观论疏》在第一卷中解释僧睿中观论序,在注释因缘品中,先以通别、正名、释名、破申、同异五门明示玄义。然后论章开合,科判大意。于前七品中略破人法,明中道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明中达观行。以及用一品明得益。用三品重破邪迷,明中道实相。用四品破出世人法,明中道观行。用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中观。末二偈明大乘观行,归功于佛。卷二注释论初八不偈下,论述兴皇三种方言。卷三、四、五释青目重牒八不偈,以十门分释。详考细研此疏,不仅可以通三论之言,还可知隋代以前三论学派之异同。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身理

    见《身理启蒙》。

  • 仿知不足斋丛书

    五种,十三卷。清佚名编。丛书不著编者名氏。所收著作,都已有刻本;共五种:汉东方朔《灵棋经》二卷、宋叶大庆《考古质疑》六卷、明叶秉敬《类次书肆说铃》二卷、明黄省曾《兽经》一卷、明王稚登《虎苑》一卷。除《

  • 易义随记

    八卷。清夏宗澜撰。夏宗澜字起八,江阴人。由拔贡生推荐为国子监助教。此编乃夏宗澜在读御纂《周易折中》时意有所会而标记之,总汇而成。当时夏宗澜正跟随杨名时在云南,因为编修《周易折中》时李光地为总裁官,而杨

  • 历朝通略

    四卷。元陈栎(1252-1334)撰。陈栎字寿翁,休宁(今属安徽)人。学宗紫阳,学者称为定宇先生。延祐初,乡试中选,不赴礼部试,教授乡里数十年,宋之后,隐居著书。晚年称东阜老人,卒年八十三岁,著有《尚

  • 说文未收字举代

    四卷。清胡咏鸾撰。胡氏生平不详,参见《篆文通检》。《说文》所收九千余字,竟无汉姓“刘”字,经典之字亦多未录,致使后儒聚讼纷纭,或谓某字为补所当补者,或谓某字为补所不当补者。从六书本有假借一书观之,补阙

  • 辨学遗牍

    一卷。明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此书是利玛窦和虞淳熙讨论释氏之书,以及辨莲池和尚《竹窗三笔》攻击天主之说汇辑而成。利玛窦力排释氏,所以引来学佛者起而相争,利玛窦则反唇相击,各持一悠谬

  • 吴兴丛书

    六十六种,八百一十四卷。清刘承干(1882-1963)编。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浙江上虞人。官吏部郎中,藏书家,著作有《海东金石苑》、《京师坊巷志考证》等。丛书收湖州一郡先贤著述六十六种,按四部分类,

  • 郭令公遗事

    一卷。明来棐编,其子文豸续编。来棐字体忱,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曾官任确山县令。来氏曾采辑唐郭子仪、宋寇准遗事,撰成《郭寇随笔》二卷。此书即第一卷。因仅刊此卷。故改题《郭令公遗事》。书中列有采用书目,

  • 周易考占

    一卷。清金榜撰。榜字蕊中,又字辅之,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甲一名进士,官翰林院修撰。作者以为周官占人之法不著于经,而载于《左传》、《国语》者仅有六爻不变、六爻尽变、一爻变、五爻变,四者

  • 竹叶亭杂记

    八卷。清代姚元之(1776-1852)撰。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嘉庆进士,安徽桐城(今安徽中部)人。官至左都御史,工书画,著有《竹叶亭杂诗稿》等书。作者以亲身见闻著成此书,并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