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临邑县志

临邑县志

①十六卷。清陈起凤修,邢琮纂。陈起凤字德音,广宁人,出身贡士,顺治七年(1650)任临邑知县。按临邑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时邑绅邢侗方致仕家居,邑令刘承忠恳请其创修之。再修于天启间赵有午,此志为三修。顺治初年,陈起凤掌临邑,检阅旧志,存者已十无三、四,乃谋访求原书,重新劂工复成。然又见近三十年,人事代谢,不能无所兴废,深虞日久事湮,特与邢琮、刘世儒和郭邦桢商议,采访续订,陈起凤捐金。历时四十日而成书,《临邑县志》顺治九年(1625)刻本。全书十六卷,分为:卷一地理志;卷二沿革志;卷三氏望志;卷四风俗志;卷五建置志;卷六祠祀志;卷七赋役志;卷八官师志;卷九选举志;卷十侯守大夫世表;卷十一循良志;卷十二人物志;卷十三烈女传;卷十四事记;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杂事志。此志体例完备,记述尚详。其中详载邢氏一代文宗资料,颇有价值。②十六卷,外学规一卷。清唐开陶修,高元贞纂。唐开陶字晋公,号和庵,四川成都籍,遂宁人,出身廪生,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临邑知县,五十五年(1716)调任上元知县,六十年(1721)修《上元县志》。高元贞字观一,四川梁山县人,曾任兖州府河道通判。唐开陶掌临邑后,见邢志残阙,且体裁又多与志体不合,于是思量重辑之。就聘请高元贞、内兄彭熔以搜考之任,历一月而成书。《临邑县志》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全书十六卷外学规一卷,分为:卷一分野志,疆域志;卷二封建志,山川志,古迹志;卷三建置志,祠祀志;卷四风俗志;卷五学校志;卷六赋役志;卷七职官志;卷八官迹志;卷九科目志;卷十至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列女志,貤封志;卷十三至卷十六艺文志。卷末有外学规一卷。此志编次义例与旧志出入甚大,如旧志沿革有诸侯王表,科目、职官俱加表字,临邑只有公侯,而无王爵,故此编更诸侯王表为封建志,其余表字一概删除。又如旧志中城池、公署、仓社、市镇、坊表、桥梁、陵墓等目错杂不一,其尚能从志体统以建置下,删繁就简,不立子目。此外,对旧志讹误,也做了不少订正。在体例和内容上,优干旧志。③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淮纂修。沈淮字合簪,浙江桐乡人,道光十二年(1832)任临邑知县,十四年(1834)去职,十六年(1836)复任。道光十六年,沈淮与李孝廉,就邢侗、唐开陶二志,相与往复讨论,讹者正之,阙者补之。《临邑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此志体例严谨,略古详今,搜罗甚备。其可称之处有二,一是其所采辑,皆注明出处,以便稽考;二是删繁补漏,对旧志中的讹误者,加以订正。④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淮原本,陈鸿翙修,赵敏功纂。沈淮详见道光《临邑县志》。陈鸿翙号桐溪,宁河县人,同治十三年(1874)任临邑知县。赵敏功号鉴塘,河内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同治十一年(1872)署理县事,即鸿翙的前任。此志乃以道光沈淮本为蓝本,因其上至前志仅三十余年,临邑舆地、古迹、建置兴废沿革甚少,足以记载传后。故皆沈淮本,无所补赘。邑教谕翟振庆和县训导王善泽以艺文之作,率尚华丽,凡无关事实,都一一删除。后积成卷帙,再行续刊。《临邑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续补刻本。此志新增内容颇丰,如在宦绩、人物、艺文中,详细记载了同治七年捻军入临邑的活动情况,对研究捻军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凡续补之文,仍依旧例,分门别类,附于道光刻本各卷之后。

猜你喜欢

  • 深衣释例

    三卷。清任大椿(1738-1789)撰。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科举人,三十四年(1769)进士,累官御史,尝充四库编修,尤长名物,著有《经典弁

  • 鄂州小集

    六卷。《附录》二卷。宋罗愿(1136-1184)撰。罗愿,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举乾道进士。知南剑州改知鄂州,卒于官。其父汝辑,助秦桧以害岳飞,犯天下之公怒。而愿学问广博,文章高雅

  • 孔天征文集

    清孔尚典(约1675前后在世)撰。孔尚典,字天征,号汶林,江西新城人。生卒年不详,顺治时为岁贡生。著有《孔天征文集》。据《新城县志》载“孔尚典有文集数卷”,系由其老师魏禧所评定。今此本大致二册,诗文杂

  • 汉魏石经集拓

    四集(原拓本)。汉魏石经集拓,凡四集。第一集为大兴孙壮集拓,前有民国十七年鄞县马衡的序和所编的目,计汉、魏两刻,凡一百一十六石,一千零九十八字。第二集为大兴孙壮与徐洪宝辑拓,前有目,为孙氏所编。计汉、

  • 朝鲜志

    二卷。不著撰者名氏,明代朝鲜人作。书无目。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次分为六纲八道。六纲:曰京都、曰风俗、曰古都、曰古迹、曰山川、曰楼台。八道: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东南曰庆尚、南曰全罗、西曰黄海、东曰江源、

  • 乡党考

    一卷。清黄守儛撰。守字云石。福建三山人,乾隆进士,官至余杭知县。是书共二十六条。并绘图十四弁于首,有朱仕琇、孟超然二序与守儛的自序。是书搜采很富,虽不如江永的《乡党图考》精密,但剪裁颇费苦心,便于览者

  • 续释常谈

    一卷。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敦颐,因避讳改。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县)人。光宗时为国史院检讨官。另著《芥隐笔记》一卷。是书为《释常谈》之续篇,辑录范围颇广泛,遍及经史子集、诗词及笔记小说等。文字

  • 大学古本说故

    一卷。清劳光泰(生卒年不详)撰。光泰字榕坡。广东南海人。嘉庆二十五(1820)进士。是书首有光泰自序,称是书字句一遵阳明之书,但见解与之有异,独知最尊朱子而序次又与之不同。书中称在止至善以至能得,是体

  • 钦定西域同文志

    二十四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傅恒等奉敕撰。这是一部以贯通西域各少数民族语文为主旨的分类词汇集。所谓西域包括新疆(分天山南北两路)、青海和西藏。分为地、山、水、人四门,首列满文,次列汉字,详注其

  • 大观堂文集

    三卷。余缙撰。余缙,清代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字仲绅,号浣公。顺治壬辰(1652)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有《大观堂文集》。是集即其官御史时所上诸疏,共四十三篇,另附外官告病诸疏,是其未上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