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仪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宝元时进士。治平三年(1066),献所撰修《通志》八卷,准自辟官属,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因反王安石变法,居洛阳十五年,撰《资治通鉴》,为史学经典。他虽在野,却操纵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恢复熙宁以前旧制,为相仅八个月,卒于病,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著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伤寒标本

    见《伤寒直格方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椒丘文集

    三十四卷。明何乔新(1427-1502)撰。何乔新,字廷秀,一字天苗,号椒丘。江西广昌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后改刑部主事,历广东司郎中。成化四年(1468)迁福建副使,再迁湖广

  •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不分卷。近代吴承仕撰。吴承仕(1884-1939)字斋(一作检斋),安徽歙县昌溪人。清末举人,曾应举贡会考,殿试录取一等第一名,分发为大理院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受业于章炳麟,专治经学、小学,

  • 郧溪集

    三十卷。宋郑獬(1022-1072)撰。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皇祐五年(1053)举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知制诰。英宗即位,数上疏论事,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初,召拜

  • 春秋规过

    六卷。隋刘炫(约546-613)撰,清邵瑛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泊头)人,隋代著名学者。少聪敏,与信都人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炫强记默识,罕有其比。隋开皇中,奉敕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不久

  • 蕉窗杂录

    一卷。旧本题宋稼轩居士撰。稼轩居士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1140-1207)的号。书中所记,凡遇“宋”字,必在上面加一“皇”字,以示其书为真辛弃疾所作。但书中多处引用明人著作,如引杨慎《丹铅录》、王鏊

  • 西沤全集

    十卷。《外集》八卷。清李惺(?-约1863)撰。李惺,字伯子,别号西沤,四川垫江人。嘉庆丁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迁国子监司业,调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乞养归课后主锦江讲席二十年,后与一道士遍游山水。其人

  • 天柱县志

    ①二卷,清王复宗纂修。王复宗,字元一,贵州安顺府普安州人,康熙八年(1669)举人,九年(1670)进士,二十一年(1682)任天柱知县。《天柱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全书上下两卷,上卷分

  • 南岳倡酬集

    一卷。《附录》一卷。宋朱熹、张栻、林用中撰。朱熹事迹见《晦庵集》条。林用中字择之,号东屏,福建古田人。尝从朱子游。此集作于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此集前有张栻序,称“来往湖湘二纪,梦寐衡岳之胜。乾

  • 孝经学

    七卷。曹元弼(详见《孝经六艺大道录》)撰。是书分七卷:一.明例;二.要旨;三.图表;四.会通;五.解纷;六.缺疑;七.流别。明例卷又分三目:一、孝经脉络次第说;二、孝经微言大义略例;三、陈氏澧说孝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