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论直解

伤寒论直解

六卷。清张锡驹(生卒年不详)撰。张锡驹字令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张大章,欲著书而未成,命锡驹继承其志而著书。张氏从师于张卿子,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当时同郡张志聪、高世栻等聚众讲学,锡驹宗旨与其相同。此书即为张氏在张卿子“尊王赞成”和张志聪“汇节分章”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撰成。此书在编次体例上不录王叔和序例,而悉依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之例,先脉后证,以辨脉、平脉两篇列于六经病证之前,此与张志聪稍异。霍乱、痉湿暍及汗吐下等诸证又附于六经病证之后。注解多依张志聪之说。张志聪因荟萃群言,故曰《伤寒论集注》,张氏加以条贯,故曰《伤寒论直解》。张志聪于《素问》、《灵枢》、《伤寒》、《金匮》均有注,高世栻因之作《素问》、《灵枢》、《金匮》之“直解”,唯缺《伤寒》之“直解”,故此书尽可补张志聪之未尽之意。张氏所论比张志聪更为简当明晰。认为王叔和序例虽引《素问·热论》内容,但其意漫无发明,主张删去。认为“传经乃伤寒之大关键,传经不明,虽熟读是书无益。”故参照诸家之说论述了人体正气运行的规律,于太阳之首反复言之。又认为仲景之书文意往往在字句之外,必百般思想方可得其意旨。《伤寒论》虽论伤寒,却为治百病之全书,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血气、阴阳、水火、寒热、虚实之理,从诸多方面注释条文。对“紧要疑似之证,俱引经证论”。张氏重气化学说,融会《内经》理论,阐扬仲景奥义,对理解经义并联系实际,颇有益处。此书多张氏临证体会,对后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舍堂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福州醉经阁刊本。

猜你喜欢

  • 山西通志

    ①三十二卷。明杨宗气修,周斯盛纂。杨宗气,字钟山,陕西延安卫(今陕西延安)人。周斯盛,宁州人。嘉靖四十年(1561)以进士任山东提学副使,筑河汾书院,集隽异士肄业其间,月有课,季有试,文教大兴。《山西

  • 家政法

    一卷。无名氏撰,清马国翰辑。《家政法》不见史书记载,惟有贾思勰《齐民要术》引用十一节,马国翰据此辑录成一卷,原书的面貌已不可见。马国翰所辑《家政法》,主要谈蔬菜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等大田作业以外的

  • 胡梅林行实

    不分卷。明胡桂奇编。胡桂奇,绩溪(今属安徽)人,生卒仕履均不详。兵部尚书胡宗宪之子。宗宪别号梅林,在明代平击倭寇中建有大功。《胡梅林行实》主要记载宗宪一生事迹,尤重于平倭之功。然因该书出于宗宪后人之手

  • 仪礼琐辨

    一卷。清常增撰。生卒年不详。江苏泰州(今江苏省中部)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聪慧过人,好学不倦,著有《一松楼文稿》、《竹叶山房外集》诸书。其传见于《续纂扬州府志文苑》,《艺文》有增所撰《仪礼琐辨

  • 三河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陈昶修,王大信等纂。陈昶,浙江人,出身举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任三河知县。王大信,江南人。三河县志创修于明代,后散佚,乾隆二十一年陈昶继任知县后,着手史料的搜集考订,二十四年(

  • 茂名县志

    四卷,清钱以恺纂修。钱以恺,字阆行,号蔗山,浙江嘉善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在任二年,善政宜民,多不胜举。旧志创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县令周振声,其取郡志内属茂名者,分别载之,尚未付梓

  • 说文解字注匡谬

    八卷。清徐承庆(生卒年不详)撰。承庆字梦祥,一字谢山,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至山西汾州府知府。是书专匡段氏之谬,归纳为十五种:(1)“便辞巧说,破坏形体”;(2)“臆决

  • 吾友于斋诗钞

    八卷。清张锡爵(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锡爵,字担伯,号中岩。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寄居吴江,工诗。本集前有雍正三年(1725)张云章序,题曰“原序”。又有乾隆六年(1741)朱稻孙序,是刊此本

  • 古质疑

    一卷。明郑赓唐撰。郑赓唐,缙云(今浙江永康县)人。字而名,号宝水。明天启年间举人,学宗阳明并以经世自任。唐王时为吏部员外郎。并充福宁兵备。明亡后,隐居不仕。其人甚为至孝,并以事亲孝顺闻名。著有《读易搜

  • 秋士自述年谱

    一卷。清徐元润(1756-1838)自述。元润字云伯,号秋士,江苏太仓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举人,历任紫阳、宜川、渭南、白水等县知县。此谱自记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止,八月谱主卒,其间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