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假借转注说

六书假借转注说

一卷。清胡琨(生卒年不详)撰。胡琨字履不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此卷专就假借转注二书立说。胡氏曰:“近世通人钱大昕、戴震、段玉裁先后稽考,证以训诂,始得叔重之本义,而段氏学尤邃。其说以为异义同字为假借,异字同义为转注。转注即训诂,一字反复相训为转注,数字合为一训亦转注也。‘考’训‘老’,‘老’训‘考’,亦其显者耳。尝推究其说而广其所未备,得转注之例十有二焉:一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可互相训者,如‘介,画也’、‘画,介也’,‘辽,远也’、‘远,辽也’,此即‘考’‘老’互训之正例;二曰建首之字与所受之字,不可互训者,如‘天,颠也’,‘颠’不可曰‘天’,‘地,底也’,‘底’不可曰‘地’,此不必互训,但可同意相受,亦为转注之正例。三曰所受之字意虽异而可同者,如《尔雅》第一条,意各不同,引申之,凡物之始,皆可为‘初’为‘才’,为‘首’,为‘基’,而同归于一首曰‘始’也,数字灌注而归一意,可得注字之义,此《尔雅》之正例。四曰建类一首之中,意仍有两用者,如《尔雅》“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孔’、‘魄’、‘延’、‘虚’、‘无’五字,当训为间隙之‘间’;‘哉’、‘之’、‘言’三字,当训为言词之‘间’,‘间’字两用而不分,此亦《尔雅》之正例。五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双声者,‘丁,当也’,‘丁’、‘当’双声;‘剂、翦,齐也’,三字互为双声。六曰转注有如后世之叠韵者,‘流,求也’,‘流’、‘求’叠韵;‘膺、身,亲也’,三字叠韵。七曰转注有如后世之翻切者,‘不律谓之笔’,相切得‘笔’字;‘髲髢谓之被’,‘髲’、‘髢’相切得‘被’字,此三条皆转注之通于形声者。八曰因字所从,相为转注,‘仍’从‘乃’,即训‘乃’,‘神’从‘申’,即训‘申’,此转注之通于象形、指事、会意者。九曰非其本训,借字相注,‘鸠’本无‘聚’义,因《左传》‘无鸠’借作‘勼’字用,即以‘勼’训训之曰‘聚也’;‘寻’本无‘温’义,因《左传》‘寻盟’借作‘燅’字用,即以‘燅’训训之,此转注之通于假借者。十曰因声为转注者,如经典所云‘亶亶’、‘勉勉’、‘没没’、‘忽忽’、“密勿’、‘蠠没’、‘黾勉’皆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又如经典及《汉书》所云‘棻离’、‘仳离’、‘配藜’、‘披离’、‘弥离’、‘迷离’、‘靡丽’亦一声之转,可相为转注,盖由古今方言不同,故有此例。十一曰以相反之意为同意相转注,‘乱’可训‘治’,‘落’可训‘始’,此由古人措词嫌质,言之不文,而以相反见义,故有此例。十二曰,不可直训,需展转申明之,‘雠’犹‘’也,‘’犹‘齐’也,则以‘犹’字明之;‘夫’之言‘扶’,‘妇’之言‘服’,则以‘之言’二字明之。盖义实相通,因无明证,拟之而后言,故有此例。凡十二条,前八条转注之正例,可就六书本义求之;后四条转注之变例,当与六经注义参之。”其转注说与戴震说同,然分析极为精细,颇有参考价值,故悉录于此。其假借说分为九例,参考价值不大,今从略。

猜你喜欢

  • 春秋四传刈实

    十二卷。清徐锡禧撰。锡禧,奉新(今江西奉新)人。该书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加以综合,进行折衷,删除繁文,力求简明。有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 诗经通义

    十二卷。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儒,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其为人耿介,极重操守,时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合称“海内四

  • 金华丛书

    六十九种,七百四十二卷。清胡凤丹编。胡凤丹字月樵,浙江永康人。官湖北道员,曾编有《金华文粹书目提要》。丛书收金华历朝著作六十九种,按四部排列,计经部十五种,史部十一种,子部十四种,集部二十八种,前有《

  • 复初斋诗集

    六十六卷。清翁方纲(生平详见《复初斋文集》)撰。该集是翁方纲按年编次而成,起于乾隆壬申(1753年),止于嘉庆甲戌(1814年)。包括《课余存稿》,《乐洲集》,《青棠书屋稿》,《宝苏室小草》,《秘阁集

  • 潜学稿

    十二卷。明邓元锡(1527-1592)撰。邓元锡,字汝极,号潜谷,江西南城人。著有《三礼绎》。此其所作杂文及语录。其语录主有感而言,在当时尚为笃实。文章则颇为朴拙未足擅长。本书四库已存目。

  • 潼川府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张松孙纂修。张松孙,长洲人,曾任潼川府知府。考潼川,晋属梓潼郡,刘宋为新城郡,梁曰新州,隋为梓州,宋为梓州路,重和元年,改潼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降府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

  • 孟子时事略

    一卷。清任兆麟撰。兆麟原名廷麟,字文田,一字心斋,江苏震泽(今吴县)人。诸生,嘉庆初举孝廉方正。任氏以《史记·孟子列传》所载事迹疏略不详,诸家所著孟子编年等论辨不一,于是采其确核者,贯穿时事,旁推交通

  • 通鉴注商

    十八卷。清赵绍祖(详见《校补竹书纪年》)撰。《通鉴》体大思精,三省尝为之注,然征摭既广,不免有偶疏检点之处。是书一至十七卷举胡《资治通鉴音注》舛误,凡六百余事。对其错误及当注未注者,皆一一为之订讹,补

  • 文章指南

    五卷。旧本题为明归有光(1506-1571)编。归有光字照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长兴令,官至南京太仆寺卿。晚年以穷乡老儒与“后七子”相

  • 伪齐录

    二卷。不署撰者名。缪荃孙据《北盟会编》题为从政郎杨尧弼撰,且称大概为南宋人的著作,因为书中出现赵构的名字,注解中就“指斥御名”。该书记载刘豫伪齐史事,刘豫见于《宋史·叛臣传》。《伪齐录》对《宋史》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