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史新证

古史新证

一卷,清王国维撰,王国维事迹见前条。此书作于乙巳年(1925年)秋,当时王国维刚应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任经史小学导师,每周为学生讲授古史一小时,此即当时讲稿,最初印于《国学日报》上,因文字多误,后来才据海宁赵氏藏原稿本付印。此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总论,主要讲上古历史,说明传说与史实合而不分,前者当指群经、《史记》等书,后者系指《楚辞·天问》、《山海经》,如欲对古史材料系统整理,加以研究,则除了纸上材料外,更要得助于地下材料,即考古材料的发掘,如甲骨文字、金文等,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故语言犀利粗辟。第二章是讲“禹”的。主要是根据秦公数鼎宅、禹贡,齐侯镈钟等,考证吕刑的禹为三后之一,以及尧典、皋陶谟诗三百篇中的“禹”,由此可知春秋时,有东西两大国,皆以禹为古帝王。第三章是讲殷代先公先王的,主要是根据他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第四章是讲商代诸臣,所考证据充分,则是旧考所未及者。第五章是讲商代占都邑及诸侯。其中《说》一篇,主要根据《三代地理小记》,《说邶鄘卫》则摘自《北伯鼎跋》而加以改造。此书皆为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只可惜全书不记宗周史事,大概当时讲义至此,学期结束,故不烦续订。此书有民国廿四年(1935年)北平来薰阁影印原稿本。

猜你喜欢

  • 释门归敬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释门归敬仪》作于唐龙朔元年(661),旨在劝说规范僧众,禅法归心,笃诚奉法。此仪共有十章,第一章,敬本教兴;第二章,济时护法;第三章,因机

  • 近思录集解

    十四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该书取朱熹散见于各书之说,附于《近思录》各条之下,其未备者则益以诸家之说,间亦自附己意。前有纲领数条,末附《感应诗解》一卷、《训子诗解》一卷。其《感应诗》见

  • 询刍录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取里巷相传讹谬之事,以及通俗俚语,各为疏证其出处,所以以“询刍”为名。篇帙甚短,仅十九条,千余字。有些内容可资考证之用。如“牵牛郎”条云:“小儿相牵,戏曰:‘牵

  • 涟漪堂稿

    二卷。清沈峻曾(约1670前后在世)撰。沈峻曾,字窳庵,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十一年(1654)副榜贡生。有《涟漪堂遗稿》。是集凡二卷。为晋安林云铭所选定。上卷为杂文,下卷为诗。

  • 春秋胡氏传辨疑

    二卷。明陆粲(详见《左传附注》)撰。此书乃驳正《胡传》之作。陆氏认为,胡安国说经,或失之于过求,词不厌烦而孔子之意愈晦。陆氏主张信经而不信例,《自序》云:“昔之君子有言《春秋》无达例,如以例言,则有时

  • 泰西水法

    六卷。意大利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厉三十四年(1606)来中国传教。曾跟从在华耶稣会士领袖利玛窦学习汉语,并帮助徐光启等翻译行星说,制造一些取水蓄水器等

  • 经子法语

    二十四卷。南宋洪迈撰。洪迈生平事迹详见《史记法语》。洪迈兄弟并以词科起家,此书即摘取经书、子书新颖字句以备科举考试之用者。分《易经》一卷,《书经》二卷,《诗经》三卷,《周礼》二卷,《礼记》四卷,《仪礼

  • 后养议

    一卷。晋干宝(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闻,召为著作郎,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历位散骑侍郎,著《晋纪》,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

  • 论语蔡氏注

    一卷。晋蔡谟(312-387)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晋学者,官至司徒。曾参加议定东晋宗庙制度,又汇总应劭以来《汉书注》为《集解》。谟注《论语》不见于史志。江熙集解

  • 医诂

    见《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