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校正

夏小正校正

二卷。清孙星衍(详见《尚书今古文注疏》辞条)撰。书首有自序,略言:“夏时古书,存者惟《尚书·禹贡》、《甘誓》及《山海经》,(今晋梅赜所造《五子之歌》《允征》,后刘炫所造《连山》,皆不足征)。孔子欲行夏时,又曰吾得夏时,其书有《夏小正》在《大戴礼记》中,蔡邕《明堂月令论》云:‘《戴礼夏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候,今本误作后,王事之次,则夏之《月令》,如所云,则《夏小正》,宜与《明堂》、《月令》,同在礼家’大戴之记,述而不作,传文古质,宜有所受,出于先秦孔子之徒,而不可考。隋时得《夏小正》专行本,见于《经籍志》,诚如傅崧卿言,隋重赏以求逸书,进书者离析篇目为此。传本今刊在《通志堂经解》中,崧卿序称所见有关浍本,有集贤《大戴礼》版本;今本有明沈泰校《大戴礼》刊本,前有宋韩元吉序,与傅引集贤本无异;但传本加时于月,离传于经,则将增其本文,沈本以经系传,又有脱字,关浍本往往错简,《玉海》所载经文,亦有脱误;近世有《五礼通考》,卢氏见曾、毕氏沅刊本;而庄大令述祖,于此学尤深,为《夏小正说义》及《音义》,因合诸家异文,校刊此本,升经抵格,以传低行,不增不漏,参求其是,以贻学者”。末题“嘉庆三年(1798)青龙在戊午,斗初昏建丁之节,序于兖郡,分巡使者署中,阳湖孙星衍撰”。是书卷上自“正月启蛰”至“六月鹰始挚”传,卷下自“七月秀灌苇”至“十二月陨麋角”传,后列《经文正字音义》(末有跋,谓文字之误始于正书)及《夏小正》傅崧卿本,并序《玉海》本《夏小正》经文。案《夏小正》,《大戴礼记》三十九篇之一,文字古质,所记气候合于中原,断非汉以后人所能造。是书合宋以后诸本相校,务求其是。所注皆与所见本与集贤本异者,如此本经文“初岁祭耒始用畅”,诸本“始用畅也”,皆为传文,是书则为经文,而改“其用初云尔”在“畅也者终岁之用祭也”上,并注明今从集贤本,而以“始用畅”为经文。汪氏《大戴礼记补注》本,亦以“始用畅”为经而多一“也”字,以孙氏注考之,则集贤本沈本均有“也”字,傅本无,黄氏《分笺》则仍列“始用畅也”文于传。孙氏参校诸本,明辨是非,颇具苦心。王聘珍《大戴礼解诂》,则专从旧本,而不信武英殿校本及类书本。就其书细核,则旧本可从者正多,可不用武英殿校本及类书本,是从集贤本颇多,似即旧本。是书有嘉庆三年(1798)刻本,《岱南阁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用易详解

    十六卷。宋李杞撰。李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宋代有三李杞,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熹门人,字良仲,平江人。一为此书之作者。《经义

  • 通考纂要

    见《考古类编》。

  • 宝善堂汇稿

    十四种,二十八卷。清阮复祖等撰。阮复祖字轮源,号台峰,安福(今属江西省)人,乾隆年间举人,补会昌训导。平生著作甚多,论者评其时文学归有光,古文宗法韩愈,诗则学陶渊明、杜甫。长子阮灿辉,嘉庆年间进士,官

  • 娱亲雅言

    六卷。清严元照(1773-1817)撰。元照字修能,号九能(一作久能),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经学家。诸生。治经史务实学,熟于《尔雅》,为诂经精舍高材生,深得阮元、朱珪赏识。曾尽卖所有书,得钱二十六

  • 屏山堂诗集

    五卷。清方云卿撰。方云卿,生卒年不详,字怡云,号龙眠女子,安徽桐城人,吴询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三年(1808)刊本,书中有其夫吴询所作的序言,从序中可知方云卿略况:“其家风雅,以唐诗论宗”。

  • 絮苦斋杂考

    一卷。清戴熙撰。熙字鹿床,号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二甲进士。咸丰十年,太平军陷杭州,投池死。此书所考,大抵经义字学,间及金石文。说《诗·大东》,依《诗序》意,为谭大夫供亿周人过境之词。只是旧注於

  • 禹城县志

    ①八卷。清王表纂修。王表字左沧,安东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禹城知县。王表掌禹城,正逢朝廷檄征邑志,王表奉命纂修。因袭明志甚多,历时二月而成。《禹城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全书八卷,分为:卷一建置沿

  • 灵枢

    见《灵枢经》。

  • 春秋师说

    三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编。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春秋》之语录。赵汸曾师从黄泽,其初一再登门,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后复往留住二年,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此书行文称“

  • 诗问

    ① 一卷。汪琬(1624-1691)撰。汪琬,字苕文,号钝庵,晚年又号钝翁、尧峰,学者称尧峰先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后因病辞官,结庐隐居太湖尧峰山,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