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瓢偶笔

大瓢偶笔

八卷。清杨宾撰、杨霈编。杨宾(1650-1740),字可帅,号耕夫,别号大瓢,又号小铁,浙江山阴人,后就婚吴门遂籍苏州。善属文,精“汉书”、“杜诗”,少能书,工八法,塞外人称杨夫子。当时名重公卿如张英、徐元文、徐乾学、韩菼、姜西溟、何义门、方灵皋、汪武曹诸人皆与其友善。惜以逆党后,一生不得仕。所著有《塞外诗》三卷、《杂文》一卷、《大瓢偶笔》八卷、《铁函斋书跋》六卷、《家庭纪述》一卷、《金石源流》、《书要》、《柳边纪略》等多种。是书前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瓢自序,道光二十七年(1847)杨霈序。霈字慰农,辽宁铁岭人。书前所附校刊例言及大瓢所论碑帖纂列总目备览,为杨霈所撰。例言称:“是书原本,杂论碑帖,直书所见,随手抄缀,漫无次第,不过闲中录存,平日偶书之金石事,汇而成编。故自谓之曰偶笔。而其言精详核辨,自成一家。所谓传之久远,实足有功金石。”杨霈为之编次时代,汇列其人,间有失考或偶误者,更加按语为之辨正,又撰考载碑目一篇于卷首,使全书条理井然,颇便观览。该书凡八卷,卷一论夏周秦汉三国六朝碑帖。卷二论晋二王帖。卷三论唐人碑帖。卷四论唐名家碑帖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徐浩、孙虔礼、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卷五论宋人碑帖,卷六论金元明人书(对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等各有专论)。卷七论笔法,笔墨,论画。卷八偶笔识余。全书杂论碑帖种类甚繁,不仅考证多所发明,至其论列学书,指陈笔法,颇多独到语。其论学书二诀,亦具有特见。传本有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广东粮道署刊本、筠石山房刊本。

猜你喜欢

  • 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辨证

    四卷。清祝德麟(1742-1798)撰。祝德麟,字趾堂,号芷塘,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十三岁补诸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湖广道御史等职。乾隆五十五年(1790)乞归,

  • 群经说

    四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本名元同,后改今名,而以元同为字,浙江定海人。生卒年不详。同治九年(1870)优贡,曾任处州教授。是书为南菁书院所刊,王先谦《经解续编》曾刻其《经说略》二卷,但不是此书的全部

  • 桐彝

    三卷。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不详。因其子方大镇显贵,赠大理寺少卿。该书是记载其乡里中有忠孝义烈之行人的事迹的著作。只要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概皆收入。人各立传。共收50人

  • 朗吟阁法帖

    十卷。清世宗雍正(1678-1735)书。清世宗雍正,即爱新觉罗·胤禛,清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康熙末,得隆科多等人的帮助谋得帝位,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雍正即位后用高压手段统治天下,

  • 古书疑义举例补

    续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作品,详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庸斋日记

    八卷。明徐三重(见《信古余论》)撰。此书前一卷为说《易》,后七卷为说《四书》。皆随意标举,不是循文笺注。借经义以发挥其讲学之旨。《江南通志》称此书和《信古余论》“皆可垂世范俗”。

  • 越谚

    三卷。附《越谚剩语》二卷,清范寅撰。寅字啸风,别号扁舟子,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卷首为光绪四年(1878年)范氏自序,次为凡例总目。卷分上中下。上卷为语言,内分述古、警世、引用、格致、借喻、古验、谣

  • 研山山人漫集

    一卷。明方盱(约公元前1570年前后在世,)撰。方盱字文明。后弃举子业,将游五岳,取庄子逍遥游语,改名大年。苏州人。生卒不详。居洞庭东山。著有《研山山人漫集》。本书为湖州(今属浙江省)沈庭诏所编。前有

  • 夷坚志

    五十卷。宋洪迈(详见《容斋随笔》)撰。书名取《列子·汤问》“夷坚闻(怪异)而志之”之意,取材广泛,内容芜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

  • 游道堂集

    四卷。清朱彬(1753-1834)撰。朱彬字武曹,号郙甫。江苏宝应人。乾隆举人,少与刘台拱齐名,从事经传、训诂、声音、文学。著有《经传考证》、《礼记训纂》,辑有《白田风雅》等。此书内容,卷一为杂著,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