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急就章考异

急就章考异

①一卷。清孙星衍(1753-1818)撰。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武进)人,经学家,其生平著述,详见《周易集解》。是书以法帖中绍圣三年勒石本为底本,把颜师古注本、黄庭坚校本、李焘刊本、朱熹刊本、王应麟注本、梁国治临本的异字校出,注于其下,并考其命名之本义和各释之歧舛,加以详细辨正。绍圣三年勒石本至三十一章而止,因此后三章未录。全书精义,尽在序中,要点有三:一、《急就章》为“草书之权舆”,所以有“章草”之称。“其文比篆隶为流速,故名‘急就’”。草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并不是“解散隶体粗书之”。二、诸本所释之讹,如以“荣”为“崇”、“昌”为“冈”、“他”为“化”等等,症结在于不识草书。三、后世字体“屡变而失其初,章草则字字区别”,可以“据以正定文字”。其刻本有聊城杨氏本、《岱南阁丛书》本(沇州本)、《丛书集成初编》本。②清庄世骥(生卒年不详)撰。世骥青浦(今上海市)人。是书以《急就章》仅有的两个注本颜师古注和王应麟注相对照,核其异同,按证斟酌而成。卷末有郑知同跋,谓其书曰:“略无偏驳独是。标举诸本,文或不备,解释亦每鹘突,且至阙如。其正文提皇本为纲,以诸本中皇为最早,首题下注云‘用绍圣三年勒石本为据’者。皇书旧有碑文,宋代重刊,庄氏盖见其拓本而未申明。又所标《玉海》本乃宋高宗初草,罗(愿)与王(应麟)易以正书载在篇端者,其实所列各本并据《玉海》。是书本无序述,似未必功,传抄讹脱,往往不可卒读。”由此可知,郑氏为庄书做了订补工作。统观全书,庄氏正定文字,采用孙星衍《考异》之说,可谓不少。是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广雅书局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碑别字补

    五卷。清罗振玉辑。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罗振玉兄罗振辑有《碑别字》一书,未付印而卒,罗振玉为其刊行,并补撰本书,以续其兄之作。书同样以韵的五声分卷,每卷中的字依韵分录,每字列别字于前,而以正体为

  • 学蔀通辨

    十二卷。明陈建(1497-1567)撰。陈建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自幼纯心笃学。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会试副榜,授侯官县教谕。后任江西临江府学教授。四十

  • 唐氏遗编

    四卷。宋唐棣(生卒年不详)编。棣字彦思,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尝受业于程颐。棣与其他程氏门人共记平日与程颐问答之语而成此书,已载入《二程遗书》。康熙中,唐棣裔孙一学等重刊于家塾,易以《遗编》之名,

  • 东家杂记

    二卷。宋孔传撰。孔传为孔子第四十七世孙,初名若古,字世文,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东北)人。高宗初南渡,流寓衢州(今属浙江),官至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封爵仙源县开国男。卒年75岁,时间不

  • 海琼传道集

    一卷。元洪知常(生卒年不详)撰。洪知常,字明道,自号坎离子,卢山太平兴国宫道士。编撰《海琼传道集》一卷。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

  • 鹿皮子集

    四卷。元陈樵(1278-1365)撰。陈樵,字居采。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遭乱不仕,遁居于谷,衣鹿皮,因自号鹿皮子。此集题为庐联子友编。“其古诗落落有奇气,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

  • 潘中丞集

    四卷。清潘宗洛(约1703前后在世)撰。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又号垠谷,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八年(1688)举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常出入苗界,安抚苗民,致使苗族地方安定,政迹卓著。曾三次

  • 静庵集

    一卷。明张羽(1333-1385)撰。张羽,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江西九江)人。元末,授安定书院山长。洪武六年(1373),征起,庭对称旨,授大常寺司丞,后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著有《静居集

  • 困学纂言

    六卷。明李栻(生卒年不详)撰。李栻,字孟敬,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司副使。此书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李栻为肥乡知县时所刊。共六卷,分十二门,即:曰

  • 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今本只存十九篇,篇数有差。其原因各有解释,清翟灏《尔雅补郭》疑古本当有《释礼》一篇,与《释乐》相次,《祭名》、《讲武》、《旌旗》三章,即《释礼》之残文,今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