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悟真篇注疏

悟真篇注疏

三卷、附直指详说 一卷。宋张伯端(984-1082)撰,宋翁葆光(生卒年不详)注,元戴起宗(生卒年不详)疏。张伯端,后改名张用成,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天台)人,少为儒生,涉猎儒释道三教典籍,博通星算、医卜、天文、地理等;宋治平年间(1064-1067),在桂林陆诜帐下任职,后随陆诜至成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游蜀地,遇真人授以金丹诀,改名张用成,号紫阳山人(见《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撰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悟真篇》,又称《紫阳真人悟真篇》。古人修道练丹以求长生,修丹有内外之分。主内丹者,常依丹经道书所述,炼五彩之气,服七耀之光,吐浊纳清,习房中术等,主张吸天地精华,调身中之气;主外丹者,常依丹经方术之语,烧炼五金八石,妄求灵汞真铅,或煮熬草木雪霜之类,妄求灵丹妙药,但都没有成功。张伯端主张修内丹,但他认为丹经所述,多比喻之言,以防传于坏人,所以修丹者必须领悟丹经寓意进行修炼才能成功;如果修丹者“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见张伯端自序)就不会成功。张伯端作《悟真篇》,就是希望修丹者“悟本舍妄以从真”(见张伯端自序)。《悟真篇》一书,以诗歌形式,阐述性命双修之旨,并引佛教坐禅之理,以倡儒释道三教归一之说。内含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以应二八为十六之数,象征上弦月与下弦月相合而存真阴真阳之意;又含绝句六十四首,是按《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之数;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真气;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应周天十二月之岁律。又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六首,以尽达本明性之道。书中丹法,含《阴符经》之理,合《参同契》之旨,总结宋以前内丹理法及方术,寓意于歌咏之中。《悟真篇》一书,对后世金丹派养生家影响极大,宋以后历代丹家都将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奉为金丹正宗典籍。由于此书写成后只在道教内部传播,所以一般学者很难见到真本,直到元代以后,世人才得见注本。张伯端再传弟子,象川(今属四川雅安)人翁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因感觉传本《悟真篇》舛谬甚多,注解又多违原意,于是他据陆思成家传《悟真篇》真本,依《阴符经》按“道、法、术”分章之旨,分《悟真篇》为上、中、下三卷,“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见翁葆光《悟真篇序》),并为《悟真篇》作注。翁葆光于《悟真篇》中每首律诗或绝句之下都详加解释,阐述道德性命之妙旨,以明诗词颂曲之寓意。翁葆光注本,对后世影响颇深,但至元代,已有窜乱,曾有薛道光注本传世,后人疑薛道光注本即翁葆光注本。元人戴起宗(字同甫,号空玄子),集庆路(今属南京)人,力辨薛道光注之伪,并为《悟真篇》翁葆光注作疏,阐述翁注未尽之意,而成世传《悟真篇注疏》本。戴起宗之疏,基本保持翁葆光注本的原貌;但也有不同之处,其卷末所收之文,不似张伯端之作,而似翁葆光以后之人所为。然而戴起宗所疏,仍可补翁葆光注本之不足。《四库全书》所收《悟真篇注疏》之后,又附录《直指详说》一卷。《直指详说》,是《悟真直指详说》的简称,而《悟真直指详说》的全称则是《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述”。此卷是翁葆光注《悟真篇》和戴起宗疏之附录。其中所含《悟真直指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三篇是翁葆光注《悟真篇》的附录,要旨阐述分《悟真篇》为三卷的旨意;所含《悟真篇注辨》一篇和《金丹法象一篇,是戴起宗疏的附录,前者析辨“薛道光注”之伪;后者释解丹家术语,如“真阴、雌母、雌阴、阴火”(见本书《金丹法象》)等。总之,全书载录《悟真篇》全文及翁葆光注、戴起宗疏及《直指详说》,为后世学者研究金丹之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所以后世养生家和学者都极为推重此书,当今气功界也视其为重要的修身典籍。现存明《道藏》(八卷)本、清《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道藏举要》本等。

猜你喜欢

  • 续高士传

    五卷。清高兆撰。高兆字云客,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幼年客居江左,后返回故乡,布衣终身。生卒年不详。著述除本书外,尚有《荔社纪事》、《启祯宫词》、《观石录》等。《续高士传》是继皇甫谧《高士传》以后又一部

  • 车频秦书

    一卷。清汤球辑。《史通正史篇》记载:“宋武帝入关,曾访秦国事,又命梁州刺史吉翰访诸仇池,并无所获。先是秦秘书郎赵整参撰国史,值秦灭,隐于商洛山,著书不辍。有冯翊车频,助其经费,赵整卒,吉翰乃启车频纂成

  • 名疑

    四卷。明陈士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士元字心叔。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年进士。官至泺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孟子杂记》、《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姓汇》、《姓觿》等。是书所录,上

  • 六书假借转注说

    一卷。清胡琨(生卒年不详)撰。胡琨字履不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此卷专就假借转注二书立说。胡氏曰:“近世通人钱大昕、戴震、段玉裁先后稽考,证以训诂,始得叔重之本义,而段氏学尤邃。其说以为异义同字为

  • 诗韵释要

    五卷。清周兆基撰,周睢园校订,朱兰重辑。兆基字莲塘,辑《诗韵释要》一书。周氏门人王睢园为之校订,朱兰重辑刊行。清代设科取士,经义策对而外,并重诗赋,是书盖为制举所编。依《佩文诗韵》而使之简约,每韵之下

  • 马卷帖

    一卷。宋苏东坡书。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工诗善文,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独

  • 周易王注残卷

    敦煌写本残卷。浙江上虞罗振玉影印本,为唐入写经之一。此残卷为魏王弼《周易》注的第三、第四卷中的内容。据考证,第三卷乃唐高祖时写本,第四卷亦为初唐人所抄写,弥足珍贵。

  • 漳州府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清魏荔彤修,蔡世远等纂。魏荔彤,字念庭,柏乡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漳州府知府。蔡世远,漳浦人,翰林院庶吉士。按漳州有志,始于宋淳熙五年。宋嘉定六年、淳祐三年、明正德七年、嘉靖

  • 西山志略

    六卷。清魏元旷撰。魏元旷,号潜园,江西新建人。西山在南昌府城之西、章江之外,高二千五百丈。西山旧有志,皆不传。清乾隆间,欧阳桂纂辑志稿十二卷。后涂兰玉改辑。欧志采辑略备,然杂乱而无章。涂志较具条理,然

  • 芝堂遗草

    七卷。明叶朝荣(约1581年前后在世)撰。叶朝荣,字良时,福建福清人。生卒不详。隆庆元年(1567)进士,官至养利知州。叶朝荣著有《诗经存固》。是集为其子大学士向高所刊。凡七卷,诗一卷,杂文六卷。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