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会义

春秋会义

十二卷。宋杜谔(生卒年不详)撰,清杨昌霖辑。杜谔字献可,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宋仁宗皇璠中(1049年-1053)进士。杨昌霖字际时,号俭庵,又号简斋,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清乾隆乙未(177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春秋会义》一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六卷,马端临《文献通考》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皇璠间进士杜谔集《春秋释例》、《春秋繁露》、《春秋规过》、《左氏膏肓》、《先儒同异篇》、《春秋指掌》、《春秋碎玉》、《春秋折衷论》、《春秋指掌议》、《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春秋集传微旨》、《春秋摘微》、《春秋通例》、《春秋胡氏论》、《春秋笺义》、《春秋三传总例》、《春秋尊王发微》、《春秋本旨》、《春秋辨要》、《春秋旨要》、《春秋集议》、《春秋索隐》、《春秋新义》、《春秋经社》等三十余家,撰成一书,并断以己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说,乡贡进士江阳杜谔(献可)采集自三传及啖助、赵匡诸儒至孙觉《经社》共三十余家罗列编排,并以自己的意见加以评断。该书已佚。清人杨昌霖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编为十二卷。其中只有僖公、襄公《永乐大典》有缺,其余的都很完备。但该辑本誊录抄脱三十多条未补。实际上《永乐大典》收录了《春秋会义》全书。辑本虽已非杜谔之旧,但可以据此考证《春秋会义》的大体面目。其书大抵采录《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说以及各家注疏,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体例仿集解。据辑本,该书征引达五十余家,比晁公武、陈振孙所说的三十余家为多,未知何故。该书征引诸家虽然很多,但不免失之芜漫,又往往略于考证,少有论断,使众说纷芸,莫衷于是。至于他本人的观点,也有不少主观臆说,拘于名字人爵日时诸例,持论过于苛刻。但他征引的典籍,今多散佚,赖此书而存其概略。因此该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认为该书虽不皆得圣人之旨,但可使后人博观古今异同之说。有清光绪十年(1884)序巴陵方氏广东刊宣统元年(1909)印《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孙氏山渊阁丛刊》(厘为二十六卷)本。

猜你喜欢

  • 潘中丞集

    四卷。清潘宗洛(约1703前后在世)撰。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又号垠谷,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八年(1688)举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常出入苗界,安抚苗民,致使苗族地方安定,政迹卓著。曾三次

  • 环谷集

    八卷。附录《环谷先生年谱》一卷。元汪克宽(1304-1372)撰。克宽字德辅,一字仲裕,号环谷先生。祁门(今属安徽)人。以聚徒讲学为业。其学以朱子为宗,文章持论谨严,详尽明达,无支离迂怪词。诗仅存十余

  • 课业余谈

    三卷。清陶炜(生卒年不详)撰。陶炜字宾玉,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一生勤奋好学,善于著述。《课业余谈》是陶炜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仿释名广雅之体,采辑经史中浅而易解之内容,以类编载,从天地至古音转注,

  • 欧洲史略

    十三卷。无撰者人名,英国人艾约瑟(Joseph,Edkins)译。艾约瑟,英国教士,汉学家。1848年来华传教。1880年被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为海关翻译。所译西方史书,在当时中国社会有一定影响。书

  • 介休县志

    ①十四卷。清王谋文纂修。王谋文字逵溪,浙江绍兴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介休县知县。按介志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知县史莲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王植重修,前者约而简,

  • 晚间篇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本书摘录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五子及清代孙奇逢、魏裔介、成性等人的学说,其宗旨在于抑制程朱学派,推崇陆王学派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说。书后

  • 屈子说志

    正文六卷。卷首《征录》一卷,末附宋玉《九辩》等。清陈远新(生卒年事迹不详)撰。陈远新,字日又,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清诸生,此书从乾隆十三年(1748)秋开始撰写,花了近一年时间,在“读《骚》于今三十

  • 周易浅玩

    二卷。清李宗澳撰。李宗澳,临川人。此书上卷为上经,下卷为下经,在诠释经文时,仿程传体例,只释六十四卦。李氏治易,反对抄袭旧解、陈陈相因的做法,因而在经说中能够直抒己见,不尽循旧诂。如在解释“同人伏戎于

  • 榕村字画辨讹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参见《音韵阐微》。是书专辨俗书之讹,以正字为目的。举凡笔画近似容易混淆的正俗之字,一一列出并标以正俗,如“蚤正蚤俗”、“漆正俗”“赖正頼俗”等等,故名曰《字画辨讹

  • 经义丛钞

    三十卷。清严杰编。严杰,浙江钱塘人。阮元在粤督任,立学海堂课士,其刊《皇清经解》,即由严杰编次。此书首列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非其完书,故王先谦复刻入《经解续编》中。其他如《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