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

十七卷。宋洪兴祖(1090-1155)撰。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宋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兴学开荒,有政绩。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卒。洪氏好古博学,终身不离书本,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议》、《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楚辞补注》及《考异》等。此书所以称“补注”,是因为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对王氏说法在义理上加以阐发、引申,在名物训诂上加以考证、辨析,并纠正《章句》之疏误,补充《章句》之不足,故称《楚辞补注》。它是解释《楚辞》较早、较有价值的注本,朱熹撰《楚辞集注》多取其说,故此书在研究《楚辞》专著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于《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此书撰写过程有详细叙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得姚延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后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氏参校本有二十部左右,并逐步完善,可见其用力勤恳、态度严肃认真。此书兼载《释文》(亦称《楚辞释文》,今佚),《考异》一卷附《释文》后。今流传本无《考异》,其内容已分散编入《补注》之中。《补注》撰写体例为:先列王逸注文于前,再以“补曰”,表明是洪氏补注部分。此书的学术、文献价值是:一、在《楚辞》校勘、订正上,取得很大成就。至洪氏时代,《楚辞》已流传千余年,几经传写,异文脱简,纷然杂陈、莫衷一是。洪氏参考多种底本,精心校订,力图再现古本原貌。如注《抽思》“愿荪美之可完”句时,曰:“‘完’一作‘光’”。比较二字,“光”与上句“亡”协韵,今多以“光”为是。对《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注曰:“一本有些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此说甚为合理,并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以此二句为衍文。二、《补注》一书依据底本赅博,征引宏富,保存了唐代以前及洪氏同时代今已失传的《楚辞》著作中的若干遗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郭璞(晋人)所注《楚辞》,徐邈(晋人)的《楚辞音》均佚,《补注》多次引用;时人鲍慎思鲍钦止之说亦有所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楚辞释文》的征引。《释文》为古本,今佚,由于洪氏的征引,保存了不少极为珍贵的资料。今人游国恩将《补注》所引《释文》,逐条摘录,得七十七条,使后人得见《释文》之一斑。三、对屈原品格,给予很高评价,对贬损屈原之说,给予有力批驳。在《楚辞补注·〈离骚〉后序》中说:“余观自古忠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气,岂与身俱亡哉!”对班固称屈原“露才扬己”,颜之推诬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的妄言,严斥为“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补注》也有失当或牵强之处。有的是承袭王逸的误说,将《离骚》的“椒专佞以慢慆兮”的“椒”,解为楚大夫子椒,是极不当的;有的纠正王说,反更显错误,如《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之“帝子”,王逸解为“尧女也”,尚能接近作品原旨,而洪氏却说:“帝子以喻贤臣”,反而更违诗意。版本有“宋刻本,十七卷,《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原项元汴家藏而入内府,今不知归何处。明复刻宋本,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图书馆藏。清康熙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杭州大学皆有藏。清后有多种版本。今见普及本为中华书局编辑部据汲古阁刊本,1981年标点排印,白化文等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广东通志初稿

    四十卷首一卷,明戴璟,修,张岳纂。戴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1535)以佥都御史代广东布政使。戴璟代理巡抚期间,见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

  • 徐乐书

    一卷,汉徐乐(生卒年不详)撰。徐乐,燕郡无终(今属北京市)人。他曾上书言事物,被任命郎中。在《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中有《徐乐》一篇,有人怀疑即其土崩瓦解一书。有人称《徐乐书》观万化之原,锁未形之患,

  • 述韵

    十卷。清夏燮撰。夏燮(1801-1875)字谦甫,安徽当涂人。尚著《五服释例》、《明通鉴》、《中外纪事》等。是编卷一论古韵之分合,卷二论合韵,卷三论古音弇侈洪细,卷四论古有四声,卷五论去声,卷六论汉读

  • 唐余纪传

    二十四卷。陈霆撰。陈霆字声伯,明代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正德(1506-1521)初以忤刘瑾谪判六安,瑾诛,起历山西提学佥事卒。陈霆博洽多闻、留心风教,有《

  • 念西堂诗集

    八卷。清王令(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王令字仲锡,渭南(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由拔贡生官至广东按察使。王令工诗文,著有《念西堂诗集》。分为是集凡诗八卷,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集。其

  • 论语赘说

    二卷。清胡清瑞撰。清瑞字辑五。襄城人。是书意在攻程朱,以为汉学家张目,大意谓《论语》之作,非孔子之意,《论语》之为四书试多士,尤非孔子之心。然既已辑为四书而注,固应即《论语》以窥删定赞修之心,而求合于

  • 娄山易轮

    一卷。清范尔梅撰。此书亦系范氏《读书小记》之一,实为撮抄未定之书,因而与《易卦考》等书多有重复之处,宗旨亦大同小异。此书题曰易轮,盖取易道周转不息之意。书中最主要的是前四图:一曰小生生图,明先天易八卦

  • 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唐白居易(772-846)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贞元进士,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得

  • 长松茹退

    二卷。明朝释可真(1543-1603)撰。释可真,又称释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明末四大师之一。俗姓沈,17岁出家于苏州虎丘云岩寺为僧。20岁受具足戒。万历元年(1573)到达北京法通寺,

  • 圣门诸贤辑传

    一卷。清查光泰辑。光泰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收孔子弟子及孔鲤、子思、孟子等共八十人,有独传,有数人或数十人合传,共18篇,各以类相从,记其言行事迹。无事实者则仅传其名。此书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