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殷礼征文

殷礼征文

一卷。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一号永观,浙江宁海人,近代学者。王国维于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训诂无所不精,实为一代学术宗师。晚年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主张以出土文物参订古籍,对史学界影响较深。有《静安文集》、《人间词话》、《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等著作留世。《殷礼征文》一书是王国维以金甲文字参订古籍观点的实践,全书用甲骨文材料考证商礼。其书内容有五种:第一、商人以十干日名命的由来。指出:以十干命名在夏朝有孔甲、履癸。商的祖先从土甲微以下无不用十干日名命,以甲骨卜辞为证知道凡名甲的则在甲日祭,名乙的则在乙日祭。因此知道商人甲、乙等名号是专为祭祀而设,凡甲日生的就甲日祭,因此称为上甲、大甲、小甲、河亶甲、沃甲、羊甲、且甲,其它日生的也如此,都是子孙对他们的称呼而不是名字。第二、商先公先王都特祭。第三、商先妣也都特祭。称商人祭先公先王先妣都是在命名的日干特祭,与周代大有不同。周代殷庙除禘、祫合祭外无特祭的名目。殷墟甲骨多文丁、帝乙时物品,距王亥已二十世,按周制多在毁庙之列,但各有特祭。知道商人对祖先不以亲疏而礼有别。第四、殷商合祭。指出商代除特祭外,也有合祭,合祭仅涉及父亲以上直系五代。第五、殷商有外祭名称,其“邦社”祭如同《礼记》的“国社”祭。只是用牲与周代有差别。此书以卜辞证古礼,“千载之惑,决于一旦。”于礼学、史学都可称名著。传世为《王忠慤公遗书》第二集本。

猜你喜欢

  • 黄山诗留

    十六卷。清法若真(1613-1696)撰。法若真,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胶州(今属山东)人。顺至三年(164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官至浙江按察使、江南右布政使。康熙九年(1670)去官,

  • 史通削繁

    四卷,清纪昀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谥文达。纪昀贯通儒家典籍,旁及百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

  • 四书字迹核

    一卷。清陈瑶宾录。是书专究字迹,虽属无关紧要,但默识者每多混淆。如“后”勿误为“後”,“壹”勿误为“一”,“揜”勿误为“掩”。又如“期”与“朞”,“”与“饥”不可互易。又如“唯”即“惟”,而《孟子》七

  • 茶史

    二卷。清刘源长撰。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今江苏淮安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茶史》一书。是书卷端题名,自称为“八十翁”,由此可知此书为刘氏晚年而作。书的上卷,主要记载茶品;书的下卷主要记载饮茶

  • 史记琐琐

    二卷。明郝敬撰。,敬曾著《周易正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录其《山草堂集》。但卷数不详,亦未见全文。《史记琐琐》系其集中外篇之第十八种,对《史记》疑义略为考正、训释,但多有臆撰,缺乏根据,不足信。

  • 医学源流论

    二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难经》、《伤

  • 询刍录

    一卷。明陈沂(详见《维桢录》条)撰。此书取里巷相传讹谬之事,以及通俗俚语,各为疏证其出处,所以以“询刍”为名。篇帙甚短,仅十九条,千余字。有些内容可资考证之用。如“牵牛郎”条云:“小儿相牵,戏曰:‘牵

  • 周易图说

    二卷。元钱义方(生卒年不详)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今属浙江)人。尝举进士,其仕履不详。该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上卷列7图,下卷20图。认为《河图》是作《易》之本,非兼取《洛书》。复认为朱熹《周易

  • 香南雪北词

    一卷。清吴藻(1799——1862)撰。吴藻字苹香,号玉岑子,女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吴藻家富,但其独好史书,时人谓之“夙世书仙”。道光六年(1826)因事而至关中,遂拜诗人陈文述为师,为其门

  • 午溪集

    十卷。元陈镒撰。镒字伯铢。丽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曾为松阳教授,后筑室午溪上,故以午溪名其集。卷首题前进士曲阜孔阳编撰,前进士青田刘基校正。有黄溍、张翥、孙炎等人序。翥序称其学于外舅周衡,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