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熹平石经残字

熹平石经残字

一卷。清陈宗彝刻印。宗彝字雪峰,原名秋涛,江宁(今江苏江宁县)人,嗜金石古籍。他所刻印的蜀石经残字,也已著录。这卷《熹平石经残字》,就是清道光三年,与蜀石经同时刻印的。此书所刻,凡《尚书·盘庚》一石,《论语》之《为政》、《尧曰》二石。《盘庚》仅存“或迪自怨”一段,不足三十字。《为政》仅存“道之以德”一段,不足六十字。《尧曰》仅存“不蔽”一段,不足三十字。总共不足二百字。前面是“熹平石经残字”六字,继之以唐中冕写的前言。次列石经残字,先列《盘庚》,后为《为政》、《尧曰》。每段经文都有释文,并附有宗彝所写的简略的考释。其后则是宗彝的记言,再后则为朱珔、汪燡、顾千里、袁廷恺、宋翔凤、盛大士诸人的题咏。最后又以宗彝的记言结束。宗彝所刻的这三段残字,翁方纲早已摹刻过了。翁氏所撰的《石经残字考》,其经文字体的异同,以古今各本相较,也极为详备。考察石经残字的人,本只要看翁氏所刻就行了。陈氏所刻的,不但存字少,考释也过于简略,与翁氏之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来摹刻熹平石经残字的人,都是刻在石头上的。例如申铁蟾在关中刻的,放在碑林之中;翁方纲在北京刻过,又在江西刻过,放在南昌学舍。只有陈宗彝改为木刻,这是他的首创。其用意是既保存残字原貌,又便于翻阅。这用意是好的,值得取法。可惜他囿于所见,未能把所有存世的熹平石经残字都刊刻出来。有《百一庐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诗序辨

    一卷。清夏鼎武撰。鼎武字靖叔,浙江富阳县人。诗序作者为谁,古有争论。自郑玄提出为子夏所传,后世学者如惠栋、段玉裁、钱大昕等皆以为然。夏鼎武据《后汉书》之儒林传,认为是卫宏所作而直斥郑氏之非,立论未免武

  • 祝子遗书

    四卷。《附录》一卷。明祝渊(1614-1645)撰。祝渊,字开美,浙江海宁(今嘉兴)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初,崇祯十五年(1642),刘宗周以劾周延儒下狱。祝渊与刘宗周素不相识,上书救之。逮治

  • 续太原县志

    二卷。清薛元钊修,王效尊纂。薛元钊字菊村,河南泌阳人,出身贡监,光绪六年(1880)任太原县知县。《续太原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全书分上下卷,十二科。上卷为:纪恩、城垣、学校、田赋、祀典、职

  • 律吕正声

    六十卷。明王邦直(生卒年不详)撰。王邦直字子鱼,即墨(今属山东)人。曾任盐山县县丞。该书以卦气定律吕,推步以《太元经》为准,分寸以《吕氏春秋》为准。所以其主旨依据李文利的黄钟三寸九分之说。是书援引浩繁

  • 大泌山房集

    一百三十四卷。明李维桢(1547-1626)撰。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今属湖北)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进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善文,所作甚多,著有《史通评释》、《大泌山房集》等。

  • 读文子

    一卷。清俞樾(详见《易贯》)撰。清代研究《文子》的学者,一般认为《文子》一书大半抄自《淮南子》,所以作校阅者都依《淮南子》。俞樾撰此篇校读《文子》,也以《淮南子》为改订标准,有的又凭己意改之。如其改《

  • 快雪堂漫录

    一卷。明冯梦祯(1548-1595)撰。冯梦祯,字开之,秀水人。累官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历代贡举志》、《快雪堂集》等。《快雪堂漫录》是陆恒奇晋斋所刻。记的都是异事见闻。其中谈神怪的十分之三的篇幅,谈

  • 居官寡过录

    三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

  • 明小史

    八十九卷。不著编辑者名氏。此书汇辑明人传记说部文献,共四十六种,均为常见之本。所录止于嘉靖中,盖为隆庆、万历间人所刊。

  • 大唐内典录

    十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发律合注戒本》辞条。《大唐内典录》一书,简称《内典录》。“内典”一词是佛教自己对其典籍的称呼。该录是道宣于麟德元年(664)在西明寺所撰。录自东汉至唐初译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