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登天岳山记

登天岳山记

一卷。清李元度撰。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受曾国藩器重,咸丰间转战皖浙,卓然儒将。官至云南按察使,终于贵州布政使。博学能文,尤肆力掌故地理之书,著述颇丰,其《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均为传世之作。天岳山位平江县东北,李元度居处距山一百二里,其族人住山麓。光绪三年(1877)九月,偕族人同游天岳。是记首述南纪之山,高千百计,衡山外天岳最高,为一千八百丈。丹岩为最,其高峻可与衡山相比,由山麓至丹岩尚二十里。游山之日正值阴雨,迳入丁家洞,见危峰插入天际,飞泉行山脊,成沟坎,深及仞,水流坎中悠悠然,此为他山未见之景。久之白云起峰巅,掩其顶,寻合山而露顶,若泛洞庭,银盘内承青螺十二个,行云气中,云散山诸形状一览尽收眼底。夜宿太平庵,观缆船石,传说是大禹维舟处。次日雨停云散,出寺陡危岩,忽又云起,如兜罗绵四山,有云自远飞来,渐飞渐逼,可攀可揽,其径更险,山更奇。久之始达丹岩,传说葛勾漏烧丹处,故以名岩。丹岩山体遒厚,平壤宽广,道家称之为第二十五洞天。有山人王氏,七十五岁,居岩楼五十余年,深谙山中事,向导观石田三亩诸胜。顷而云复大起,改道普济庵,觅别径穿云而归。李元度言,游兹山宜秋高气爽,其游山三日,虽未开云,但观得奇诡百出,变态几尽,转以云胜。又言山有禹篆,未能搜岩剔藓,一观真迹,他日当再游求之。宋代孟琪,摩崖书“洞天幕阜”,字尚依稀可辨,故此山也名幕阜山。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猜你喜欢

  • 三易备遗

    十卷。宋朱元升(?-1275)撰,其子士可、士立补葺。朱元升字日华,号水簷,平阳(今浙江平阳)人,黼从子。嘉庆四年(1211年)武进士,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县、建宁府松溪、政和县巡检。其子

  • 崔真人脉诀

    一卷。旧本题紫虚真人(生卒年不详)撰。李杲(生平事迹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校评。据考紫虚真人为宋道士崔嘉彦,字希范,南康(今属江西)人,封紫虚真人。此书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又名《脉诀》、《崔氏

  • 武林藏书录

    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申撰。丁申(约1815-1885),原名壬,字竹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四大藏书楼——“八千卷楼”的主人。宋朝迁都南渡后,杭州(时称“武林”)成为东南文化的中枢,藏刻书

  • 子刘子行状

    二卷。清黄宗羲(详见《黄梨洲年谱》)撰。此书记明末著名哲学家刘宗周(1578-1645)事迹。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亡后,绝食而死。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 续碑传集

    八十六卷。清末缪荃孙(1844-1919)撰。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至四品。钱仪吉《碑传集》所收内容止于嘉庆朝,荃孙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续之

  • 孟子音义考证

    二卷。宋孙奭(962-1033)撰。清蒋仁荣考证。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西)人。宋经学家,著有《经典徽言》、《五经节解》、《孟子正义疏》。仁荣字杉亭,浙江海宁人。是书就奭所为《音义》,为之校证

  • 御定孝经衍义

    一百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和爱新觉罗·玄烨(见《日讲易经解义》)等御定。是书为顺治十三年(1656)奉敕所修,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告成。圣祖亲为鉴定,并为之作序,然后颁行。是书体

  • 潘中丞集

    四卷。清潘宗洛(约1703前后在世)撰。潘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又号垠谷,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八年(1688)举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常出入苗界,安抚苗民,致使苗族地方安定,政迹卓著。曾三次

  • 樊川丛话

    八卷。明姜兆熊(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姜兆熊,字恂如,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著有《樊川丛话》八卷。《樊川丛话》记叙的都是杂事,分为朝庙、山川、考证、诗话、闺秀、仙释、怪异、数

  • 张子渊源录

    十卷。清代张鏐编。张镠号紫峰,雍正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此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张载的学说。全书仿朱熹《近思录》等书的内容,摘录张载的言论并结合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的有关论述汇成此书。计有《西铭》一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