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义杂记

经义杂记

三十卷,《叙录》一卷。原名《经义杂识》。清臧琳(详见《郑氏六艺论》)撰《经义杂记》三十卷,臧庸(1767-1811)撰《叙录》一卷。此书取杂记汇编的形式,内容精深,见解独到,考证细致,颇受学界重视。清经学家钱大昕撰序,称作者“实事求是,别白精审,而未尝驰骋其辞,轻诋先哲,真儒者之学”。谢章铤在《附言》中,认为“其书虽剖是析非,而不为已甚之辞,且未尝集矢于宋儒,是尤其学养之粹也”,称赞此书开“乾嘉学派”之先河。段玉裁《序》,认为作者在王肃私改《诗》、《礼》二经,以此驳难郑玄这一点上,考证细致,推现隐情,澄清了经学上的许多疑问。这一观点不很正确。比如段诗序所举“承天之宠世”、“牺尊象尊”、“衷窈窕”、“南风之计”、“中春会男女”、“好是家啬”这些条目,作者都褒扬郑玄,贬抑王肃,其实亦有王肃对而郑玄错者。在《诗·大雅》“维此王季”条目下,臧琳尤其把这一观点大加发挥。臧琳认为,王肃注《毛诗》,将此条写作“文王”是因为《毛诗》郑玄笺是“王季”,王肃喜欢与郑玄作对,所以反而根据另外三家误本,来修改毛氏正经,使世间浅薄之人看了,一定认为王肃本《毛诗》与另外三家、与《左传》相合,《毛诗》郑玄笺作“王季”是错误的。臧琳的这一观点虽然被阮元采入所著《毛诗校勘记》,但是,更多治经之人和治经之书,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台拱《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都认为本就应该写作“文王”。另外,《礼记·乐记》引用《诗经》“莫其德音”十句,郑玄作注说,“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可见郑玄所见之本也是写作“文王”的。而臧琳于此心存不公,因人废言,说“肃之伎俩心术,自唐以来无能知之者,我不得不痛切倡言之”,此说大概就是段玉裁所谓“尤推见至隐”。另外,《经义杂记》一书原只有标目,未分门类,检索不便,是为一缺。谢章铤将此书合为十七类,《十三经》外,有《大戴礼》、《音训》、《杂论》三类,《春秋》独立成为一类。谢氏此举,弥补了此书的不足。《经义杂记》最早的版本是清嘉庆四年(1799)臧庸刊本和拜经堂刊本,其后又有家刻本、学海堂本,(补)学海堂本十卷,《清史稿艺文志》亦已著录此书。

猜你喜欢

  • 朝野类要

    五卷。南宋赵升(生卒年不详)撰。赵升字向辰,文昌(今属广东)人。赵升仕履事迹不详,据《朝野类要·序》称,自幼入京都观朝仪、刑政、名理诸事,吏犊之文,及闻缙绅间互相称谓等沿习之语,皆蒙然无所知识,遂搜求

  • 说文字原表附说

    一卷。清蒋和撰。参见《说文字原集注》。是表因唐李腾《字原》之名,师宋徐锴《部叙》之意,以《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为总纲,分为天、人、地、干、支五类:“一”至“黹”二百八十六部为天类,“人”至“卵”一百九十

  • 陆密庵文集

    二十卷。《录余》二卷。《诗集》八卷。诗余四卷。清陆求可(1617-1679)撰。陆求可,字咸,号密庵,山阳(今属江苏淮安)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河南裕州知州,官至刑部员外郎、布政司参议。著

  • 银海精微

    二卷。唐孙思邈(详见《备急千金方》)撰。“银海”,道家语,指眼睛。《四库全书》在该书《提要》中考证:“银海”指目,在王安石、苏轼之前未见,且此书唐宋志皆不著录,孙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据此断定此书作于

  • 大事记

    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祖吕好问封东莱郡侯,学者因称祖谦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倡

  • 增订中州全韵

    二十二卷。清周昂撰。周氏字少霞,琴水人。周昂即为沈氏《曲韵骊珠》作序者。是书又名《新订中州全韵》。此书特点有二:(一)另立“知如”韵,分为二十二韵。清刘禧延《刘氏遗著》评曰:“近周少霞竟分此韵(指鱼模

  • 太岳杂著

    一卷。明张居正(1525-1582)撰。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张居正少年时即颖敏绝伦,二十二岁成进士。隆庆六年(1572)出任内阁首辅,执政十年,以劳瘁卒。张居正是我国封建社

  • 代言录

    一卷。明杨士奇撰。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早孤力学,授徒自给。建文(1399-1402)初,召入翰林院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第一。永乐(1403-

  • 青琐尽言

    二卷。杨东明撰。杨东明(1548-1624),明河南虞城人,字启修,一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阳居士。万历(1573-1620)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刑部右侍郎。直言敢谏,尝于荒年上河南饥民图,颇负时誉。

  • 六妙门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六妙门》即是数随止观远净六门,也就是五停心观中的数息法门。不定既指本文。按其解释“谓:隋其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名不定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