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十七卷。清聂镐敏撰。聂镐敏,生卒年不详。字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间进士,提督安徽学政,官浙州府知府。好程朱理学。由于《周易》产生于原始宗教,具有哲学的内容和卜筮外衣的双重特点,使后世的易学形成义理、象数两大派。聂氏在《易理象数合解》中提出象数是《周易》固有的东西,是在义理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就是象数,理与象数相辅相成,解释象数离不开理,同样解释理也离不开象数。汉以后的说《易》者,不能深知此理,纷纷主观推衍,使《易》学产生一些神秘荒诞之说。聂镐敏综合各家之说,加上自己的研究所得,绘为图解,著《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唐代韩愈反对佛教,提出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大学》讲的是一套唯心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李翱也反对佛教,他推崇《中庸》。到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四书为封建学者必读的经典,与五经同样受到重视。《大学》、《中庸》都是《礼记》中的一篇。程颐、朱熹认为《大学》是孔子的遗著,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之说“不偏”“不易”,是治国不变之“常道”。聂氏对程朱理学推崇倍至,认为是万古不灭之学,当发扬光大,为此对《大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注释,以恢复古本《大学》的原貌,著《古本大学通解》。此书在观点上与程朱理学保持一致,书的宗旨仍然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那些以“正心”、“诚意”、“慎独”为本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另著《中庸孟子说约》、《论语说约》二书,一依旧说,仍未脱朱熹《四书集注》的窠臼。其他诸书,均为研究音韵学的重要书籍。从《聂氏经学丛书八种》来看,聂氏长于阐发经书理论,短于考证训诂之学。目录:《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古本大学通解》二卷,《论语说约》二卷,《读经析疑》二卷,《宫商角徵羽古声》一卷,《五声述古》一卷、《韵学古声》五卷。有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诗归

    五十一卷。明钟惺、谭元春同编。钟惺(1574-1629)字伯敬,号退谷。竟陵(湖北天门)人。竟陵派领袖人物。著有《诗经图史合考》等。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亦为竟陵人。钟惺友。著有

  • 周易观彖

    十二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通论》)撰。李光地曾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求复用朱子古本。此编仍用注疏本,大概成书于《周易折中》之前。他的语录和《榕村全集》所载,偏重于申明先天诸图。而此书则只是说解《说

  • 西藏志

    不分卷,佚名纂修。《西藏志》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宁刻本。全书不分卷,分三十五目,为:事迹,疆圉、山川、寺庙、天时、物产、岁节、纪年、风俗、衣冠、饮食、婚嫁、夫妇、生育、丧葬、医药、占卜、礼仪、宴

  • 白雨斋词话

    八卷。清陈延焯(1853-1892)撰。陈廷焯,原名世焜,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陈廷焯年少为诗,独宗杜甫。三十岁始从其乡人庄棫学词,初习浙派,后改从常州派。但他又不拘泥于常州

  • 书经集传

    见《书集传》。

  • 董方立遗书

    九种,十六卷。清董祐诚(生卒年不详)撰。董祐诚字方立,初名曾臣,江苏阳湖(今属江苏省武进县)人。嘉庆年间举人,曾游历各地,记山川形势及政治利弊,对律历舆地也颇致力研究。是书所收九种,有五种为数学著作:

  • 周易系辞荀氏注

    一卷。辑佚书,宋荀柔之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荀柔之,其字已佚,生卒不详,《宋书》无传,《南史》也不见记载。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注《系辞》者十人,荀柔之为其一,并称其为颖川

  • 任午桥存稿

    三卷。清任朝桢撰。任朝桢,字午桥。江苏宜兴人。生卒年无考。以诸生终老,与桐城姚鼐为同代文人,平生述作甚宏,兵燹以后,十佚八九,其人不求仕进,专意古文辞,于书无所不究,几乎牢笼古今,囊括万象。本六经以立

  • 女科 产后编

    《女科》二卷,《产后编》二卷。清傅山(1607-1684)撰。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号鼎臣、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阳曲(今山西太原)人。聪敏博学,淹贯经史百家,性任侠,重气节,提学袁继咸被人诬

  • 方舆诸山考

    不分卷。清王锡祺辑。此编为巨篇,不分卷,以省为纲,以山为目,分隶之。从盛京至内外蒙古,山名之下,各系小注。此志掇拾之勤,考证之功不可没。其不足之处:一、其注语皆不具出处,阅者将信将疑;二、详载内地,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