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小戴礼卢植注日记

读小戴礼卢植注日记

不分卷。清蒋元庆撰。蒋氏生卒年不详。元庆字子蕃。常熟县(今江苏省南部)人,优廪生。此书也是《学古堂日记》之一种,约有一万六七千字,大旨在于疏通证明卢注之精确可从。如《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卢注认为畏者兵刃所杀,郑注引《论语》子畏于匡,陈氏《集说》因指为畏惧而死,元庆则根据班氏《白虎通》、王肃《圣证论》等,证明畏者实为兵刃所杀,驳斥后人望文生义的错误。又《檀弓》君子嫡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嫡长殇车一乘。卢注认为遣车亦中从下,孔疏则认为遣车亦中从上。元庆根据《檀弓》上篇《曾子问》篇诸文,证明用塈周者无遣车,塈周既中从下,知遣车亦中从下,驳斥孔疏为臆解。又《王制》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卢注认为皆养庶人之老,孔疏认为郑义不正确,元庆则根据《周官》大司徒养老郑注,证明卢义并非不可通。以上几条都足以订正注疏之过失。其他如卢注认为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王制》,孙志祖《读书脞录》、臧庸《拜经日记》都认为文帝之《王制》并非《礼记》之《王制》,卢氏大概因为书名偶同而误牵合。唐章怀太子就怀疑文帝时未曾有博士,元庆则征引群书,以祛诸人之疑。又《月令》命有司大傩。卢注所以逐衰而迎新,元庆根据《说文》,认为衰之本字应当写作。象这类情况,也的确足以证成卢注,不愧是卢氏功臣。如《月令》以大牢祠于高禖。卢氏认为高禖之神,处在明显之处,因而称为“高”,这里把“高”解释为“明显”,正确无疑。其说大概与蔡邕相同。王引之《经义述闻》据高诱《吕览》注,认为“高”是“郊”之假借字,“高禖”就是“郊禖”,讥刺蔡卢之说都不正确,其实的确精当,而元庆一定想要曲为之说,认为卢注处在明显之处,本来指“郊”而言,断然不可误驳,这也未免阿其所好。此书有学古堂日记本。

猜你喜欢

  • 墨香簃丛编

    六种,六卷。清杨嘉编。杨嘉,生平事迹不详。所收著作共六种:清孙诒让《籀庼诗词》一卷,杨嘉辑《二黄先生诗葺》一卷、杨嘉撰《辅行记校注》一卷、《瑞安黄氏绥阁旧本书目初编》一卷、《曝书随笔》一卷、《楼遗稿》

  • 武备新书

    十四卷。旧题明戚继光撰。实则为明季人谢三宾订正戚氏《纪效新书》,而改今名。《四库提要》已有考证。此书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书前仍冠戚氏《新书》之《序》。其《手足篇》中、《火器诸图》下,题曰“崇祯

  • 颜氏家训校记

    一卷。清郝懿行(1757-1825)撰。懿行字恂九,山东栖霞人。平生著述颇多,主要有文集十二卷,笔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宋琐语》一卷,《尔雅义疏》十八卷,《易说》十二卷等。《颜氏家训校记》为懿行

  • 续增沙河县志

    二卷。清鲁杰纂修。鲁杰,字卓泉,湖北江夏(今武汉武昌)人,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沙河县令后,于公暇续纂乾隆年间杜灏所修旧志,历一年而成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其编次为人物、舆地、建

  • 石闾诗

    一卷。清陈景元(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陈景元字不详,号石闾,汉军镶红旗人,家居奉天(辽宁沈阳),生卒年均不详。景元生平作字效晋,作诗效汉,追踪唐代孟郊、贾岛一派诗风,深幽清秀,近体颇多佳句。本集乃

  • 古今印史

    一卷。明徐官撰。徐官字元懋,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徐官是魏校的门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魏校曾作《六书精蕴》,以篆改隶,又以古篆改小篆,穿凿附会。徐官承其师之衣钵,谬为高论,在摹印一事上,动辄引“六书

  • 六十四卦经解

    一卷。清朱骏声撰。朱骏声字丰芭,号允倩。吴县人。道光中以举人授黟县训导,以所著《说文通训定声》赏国子监博士衔。不久升迁扬州府教授。著述甚丰。此书于每卦下先列经文,次低一格列彖传、象传,再低一格列各家易

  • 梅子新论

    一卷。晋梅氏撰。其生卒年、事迹及名无可考。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梁有梅子《新论》一卷,失传。《唐志》也没著撰人。唯马总《意林》云,按其书断为晋人,是从书中称扬阮籍而知之,然并无他证。考《隋书

  • 周易独坐谈

    五卷。明洪化昭撰。化昭自号日北居士,四川新都人。生卒年不详,《经义考》将他列在马元调前,大概是天启、崇祯(1621-1644)间人。该书认为《说卦》、《序卦》、《杂卦》三传都是汉儒所增入,故置之不论,

  • 春秋图表

    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作者认为周公为古学,孔子为今学;《周礼》为古学,《王制》为今学。《王制》是改制之书,为《春秋》的别传;《春秋》本为改制而作,不与古礼合;《王制》为今文之祖。于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