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吕
【源】 代北姓(27,60,70,242)。本出蠕蠕,号俟吕邻,入魏随方音变为叱吕引,或省称叱吕,见《官氏志疏证》。考此氏当出俟吕邻部,为高车一部,其先或有入居蠕蠕者,后归魏。并非出于蠕蠕(242)。【变】 ①亦作叱闾氏(60,62)。②后改为吕氏(7,12,17,27,70)。【人】 叱吕勤,北魏高祖太和十三年,蠕蠕别帅,率部内附(27,70,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吕氏。或作“叱闾”。
【源】 代北姓(27,60,70,242)。本出蠕蠕,号俟吕邻,入魏随方音变为叱吕引,或省称叱吕,见《官氏志疏证》。考此氏当出俟吕邻部,为高车一部,其先或有入居蠕蠕者,后归魏。并非出于蠕蠕(242)。【变】 ①亦作叱闾氏(60,62)。②后改为吕氏(7,12,17,27,70)。【人】 叱吕勤,北魏高祖太和十三年,蠕蠕别帅,率部内附(27,70,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吕氏。或作“叱闾”。
读音:Xī【源】 傒,春秋时齐大夫食邑,以邑为氏(17)。周时吕望太公之后有傒姓(19,21)。《姓氏词典》引《姓觿》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ì yuán【综】 代北姓,后改为元氏(12,15,21,63)。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单姓元。
读音:Suí【源】 见《篇海》,音随,国名(故城在今湖北随州南)(80),以国为氏。【布】 北京有此姓(92)。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陏,或作
读音:Mù【源】 见《直音》(15,21,62,86)。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引 《万姓统谱》收载, 未详其源。 (按: “㭤”, 鸟名, 一说乃鹧鸪之别名; 或云为鹗属,此
读音:xī chú【源】 春秋时宋大夫西吾之后,见《世本》(17)。【人】 西虚,汉时侍御史(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其注云:“《左传
读音:Fú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本为地名,以地为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一作“浮丘”。晋代有浮邱伯,道士,尝 “控鹤上嵩山”。
读音:Qǐbiǎo《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觿》注云: 《夷姓通考》 云: “高车族。”未详其他。
读音:Làn【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jiǎn【源】见《中华姓府》(63)。或系湘黔地区少数民族姓之汉译(62)。湖南桃源维吾尔族所采用之汉字姓。 【布】湖南桃源、常德(62)、湘潭(373)、上海嘉定(351)、台湾桃园、台北(6
读音:Duān【源】 或系端姓所改(62)。亦见《中华姓府》(63)。 【布】 山西五台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 《姓考》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系端姓分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