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郑姓的来历, 主要说法是源自姬姓。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 史称郑桓公。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 郑人出奔, 以原国名为氏。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东汉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 其一便是郑姓, 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唐人樊绰所编撰《蛮书》也说巴人有4大姓, 郑姓仍是其中之一。少数民族的郑姓大多是皇帝赐姓或是因民族融合而改姓。

由于郑国地理位置的原因, 郑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一带。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现在的郑姓已遍布全国, 并已有迁至海外的。

郑姓的名人较多, 著名者如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郑国, 开凿灌溉渠, 史称“郑国渠”。东汉郑玄, 为一代经学家,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中, 《毛诗》“三礼” 多取郑玄注。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户晓。2005年, 国务院批准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 就是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 郑和在江苏太仓首次下西洋。明末名将郑成功因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而著名, 人们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 亦工书法、诗词, 以“诗、书、画” 三绝闻名于世, 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翻译家郑振铎一生译书无数,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七位。


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郑宽中,平陵人,经学家。<宋>郑樵,莆田人,史家。<明>郑成功,南安人,民族英雄。

猜你喜欢

  • 游大力

    读音:Yóudàlì【源】 南北朝时柔然一部,以部为姓(425)。

  • 读音:Qiú《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

  • 安邱

    读音:Ānqi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为地名,后或以地为氏。汉有长陵三老安邱望之。或说他得仙道。一作“安丘”。

  • 读音:Kè/Keh【综】源出不详,江西吉水曾有此姓,见《江西通志稿》(433)。

  • 读音:chá【音】 亦音楂(Chá)(19)。【源】 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茬(故城在今山东长清东北),因以为氏,见《姓苑》(17)。【望】 泰山(418)。【布】 台湾高雄(68,261)、江苏丰县等地

  • 張李

    读音:Zhānglǐ【综】 当系张、李两单姓所合成。台湾嘉义有此姓(68,261)。

  • 读音:Biàn/Biann,Byan【源】 西夏人姓(31)。【变】 ①《清稗类钞·姓名类》作〔〕(30)。②后改为卞氏。【人】 㝸德昭,西夏时武功大夫(24)。

  • 穆佳

    读音:Mù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额木赫索啰(23,63,180,260)。【变】后改为穆氏(180)。【人】清镶红旗满洲马甲保住之妻为穆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额木赫、索罗地方,乃

  • 读音:Bà【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江川、通海有分布。彝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tán【源】 少昊之后,封国于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春秋时郯子曾朝鲁。其后国亡,子孙以国为氏(7,9,12,17,60)。又,少昊氏姬姓,见《帝王世纪》;或云纪姓,见《路史》;或云己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