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世界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色彩。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真正的谦虚,为一切美德之母
有一次,林先生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轮到林语堂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于是林先生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是时候了。好好地做个女人。穿裙子。扎辫子。不和别人吵架。不翘课。不说脏話。
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
有些人觉得有的地方是模仿,我觉得这都是在挑毛病。本身我自己对这部作品很有自信。我不可能把自己的作品糟蹋了。怎么可能去抄袭或者模仿?我做音乐这几年来都没有这样的闲言闲语,拍电影突然有这样的声音出现
希望,哪怕是不现实的幻想,也是需要的,有益的,美好的,对于青年尤其是这样。
批判"愤青"的或许常常是些"想愤青但愤不起来的人"------有些朋友一方面批评我“愤青”,另一方面却只点击那些标题“愤青”的文章进去,对标题“不愤青”的文章不理睬------为何?谁有勇气出来解释一下?难道是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or“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说我客观上也代替你“愤青”了一下,坏人让我做,你再痛打落水狗(话语代言人)?某兄弟帮我分析,说:"可能这些人也想愤青,但愤不起来------能愤到表象,容易;但愤到本质,却极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