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

运气著作,1卷。唐·王冰(启玄子)撰于公元762年。此书采五运六气学说阐明医理药性,进而制方遣药以治疾病。大体以六气为主,五味为用,药当其岁,味当其气。气味厚薄,性用躁静,寒热温凉,随胜用之,则可制胜扶弱、客主相安。故上章六法,表六气用药增损。大抵不外主胜为逆,客胜为从,客胜则泻客为主,主胜则泻主补客之类。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故饮食药治,宜谨和五味。故其中章九法,论五味服铒。其方如上丹、中丹、小丹、八味丸、温平补益十精丸、六气经纬丸、汤酒散等。药分三品,方有大小,君臣佐使,以调阴阳,必当熟谙六气五运,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下章列今古效验最胜之八十一法以治百病。现存清·程永培(瘦樵)校勘本。

猜你喜欢

  • 血纳(归)包络

    子午流注用语。《针灸大全》:“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意指凡阴经开过五输穴之后,由于包络为阴血之母,诸阴血皆归于包络的原则,再按“我生他”

  • 吴仪洛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遵程。浙江海盐人。年轻时攻考科举,并读家藏医书,后行医,在当时以医术著名。所著《本草从新》(1757年)是对汪昂《本草备要》的增补;《伤寒分经》是对喻嘉言《尚论

  • 暑令吐泻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暑令季节,上吐下泻,多由乳食不洁,损伤肠胃;也有由外感暑湿或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而成。因乳食所伤而致者,宜消食异滞,调和胃肠,用保和丸;因

  • 内科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 芒针

    针具名。针身细长,形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参见芒针疗法条。

  • 元痈

    病名。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双喉痈篇》:“……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

  • 法仁源

    即法征麟。详该条。

  • 医案类录

    见中西医粹条。

  • 大凉

    指气候寒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凉反至……火气遂抑。”

  • 脾主升清

    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是:食糜(浊)入胃,下灌入肠,脾则将精微(清)上输心肺。故脾的功能特点是升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