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听子俗解脉诀
见王叔和脉诀条。
见王叔和脉诀条。
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别名接骨。位于背部中线,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小儿痢疾,脱肛,癫痫,消化不良等。斜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①小儿痫证之因惊而发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②发搐轻证和重证的混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耳热面赤,
见《广西中药志》。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小腹痈。见该条。
指受孕后至分娩前的整个怀孕时期。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婴孺方》十卷,已佚。
《金匮要略》方。又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为末。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切脉指法。用重指力按脉,以求沉分之脉象。《诊家枢要》:“重手取之曰按。”
空,古与孔通,即孔穴。《素问·气府论》:“分之所在穴空。”参见腧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