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外科启玄》卷二。即护场。见该条。
病名。皮肤慢性溃疡之一。见《医门补要》卷上。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脾虚,湿邪浸淫所致。患处皮破肉烂,色黑形陷,滋水淋漓,不易生肌,顽固难愈。治宜健脾渗湿为主。内服除湿胃苓汤。外搽生肌散。
见《外科十三方考》。白砒1.5克,雄黄3克。为细末,取好皮纸一张,将药末撒纸上,摺为十数折,以木槌在纸上捶之,约千余下,使药吸入纸层,至转黄色时为度,外贴患处。治杨梅疮毒肿。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胸中的阳气,亦即上焦阳气。《类证治裁·胸痹》:“胸痹……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宣降。”
是取天花患者痘痂制浆接种于健康儿童,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相传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已应用引痘法以预防天花,到公元十六、十七世纪,人痘接种在国内已较普遍并成为专业。其方法分为四种:即痘浆法、
病证名。指脾不统血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故血症中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伴饮食无味,不知饥饱,胸腹胀满,痰多。宜归脾汤、柔脾汤等方。参
解剖部位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脚趾关节。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腋窝中线,渊腋穴直上约1寸陷中。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筋挛,阴气上缩等。斜刺0.3~0.5寸。
病证名。指因阴血亏虚、经脉凝涩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血虚腹痛之症,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下引小腹,上行肋梢,肢体瘦弱,面色痿黄,腹虽痛而不饱闷,痛无定处,此血虚腹痛之症也。”《证治汇补·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