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曾若虚条。
劳复证之一。见《诸病源候论·热病劳复候》。参见劳复、温病劳复条。
《医学入门》卷六方。又名丁夏汤。丁香、半夏各二钱。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官阶正四品。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又名印堂疔、眉心疽、面风毒、印堂疽。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治法见疔疮;若毒初色暗根平,肿硬疼痛,无脓黑陷者同疽,治同百会疽。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