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

药物学著作。10卷。明·卢之颐撰。作者在其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本草乘雅》。后书稿散佚,经追忆重写,半数已不能复补,故取名“半偈”。本书取《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222种,后世收载的药物143种,共365种。每药在引录古说之后,均注以核、参及先人云等项目,广泛讨论了药性的理论及制药、用药等法。

猜你喜欢

  • 姚可久

    【介绍】:见曾若虚条。

  • 热病劳复

    劳复证之一。见《诸病源候论·热病劳复候》。参见劳复、温病劳复条。

  • 丁半汤

    《医学入门》卷六方。又名丁夏汤。丁香、半夏各二钱。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

  • 太医院同佥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官阶正四品。

  • 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

  • 小颠茄子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 排脓汤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 鹿铃草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 眉心疔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三。又名印堂疔、眉心疽、面风毒、印堂疽。生于两眉中心印堂穴。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治法见疔疮;若毒初色暗根平,肿硬疼痛,无脓黑陷者同疽,治同百会疽。

  • 中水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