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胎前消渴。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为钩藤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岗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指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详凝脂翳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金雀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腧穴。《素问·气穴论》:“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见腧穴条。
证名。指阴寒内盛,格拒阳气于外,而致自汗之证。《张氏医通·杂门》:“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此阴盛格阳,真武汤冷服。”参见绝汗条。
《金匮要略》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除硝石外余药先煎,去渣内硝石再煮,顿服。治黄疸腹泻,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当下者。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多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乳汁瘀积而成。初起乳房出现硬结、胀痛、乳汁流出不畅,全身可有恶寒发热,继则肿块增大,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