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著作。清·陈治撰。5卷。17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4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后1卷附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
病症名。指风热损肺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风热吐血: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方如《圣惠》荆芥地黄汤、《圣济
食疗著作。清·尤乘辑。1卷。刊于1667年。本书详论了病后饮食调理要点,并分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阴虚、阳虚、诸虚十二门,分别介绍了117张食方,有粥、臛、酒、浆、煎、汤、饮、膏、茶、羹
运气术语。指六气主司的更迭。参见不退位条。
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载:“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也。”后《类经图翼》等书列作中脘穴之别名。见该条。
见《闽东本草》。即鸡冠花,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药名。见《本草原始》。妇女初潮的月经名金铅,旧时用以入药,现已不用。
病证名。啮者,咬也。系指自咬其舌。《灵枢·口问》:“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下
病名。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癎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