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诊指纹

诊指纹

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是从《灵枢》诊鱼际脉法发展而来,主要是观察指纹的颜色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第一指节(风关)。病变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指纹伸出中节(气关),示病情较重,延伸至指尖(命关),则更为险重。近代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猜你喜欢

  • 循衣摸床

    证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亦作捻衣摸床。指患者神昏时,二手不自主地抚摸衣被或床缘的动作。多见于邪盛正虚或元气将脱的危重病候。《伤寒括要》卷上:“循衣摸床,必兼见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热甚,

  • 土气不调

    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千金要方》:“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 五发

    五脏之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和时间,简称五发。《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 豆渣菜

    见《陕西中草药》。为金盏银盘之别名,详该条。

  • 蛇胎

    病名。①见《外治寿世方》卷四。即蛇身。详该条。②怪胎之一。

  • 经量

    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总量约为50~100毫升左右。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等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的生理范畴。如有病理变化,血量过多或过少,均属病态。参见月经过多,月经过

  • 池头

    见蛇头条。

  • 小儿发痧

    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寒邪外束,气血内郁,引起发痧。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用热水蘸搭臂膊

  • 角孙

    经穴名。代号SJ20。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取穴。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

  • 经来小便出白虫

    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即经来出白虫。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