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中草药》。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瓠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释谜》。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口渴,五心烦热,睡不安,惊搐,宜四顺清凉饮。泄泻不止,加煨木香;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缓疽。见该条。
见《赤水玄珠·呕吐哕门》。又称呕苦。详该条。
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阴火乘其土位……。”
①出《素问·疏五过论》。由于情志内伤,耗营伤精所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饮食无味,畏寒,善惊,健忘,四肢痿废等。治宜益精养血,镇心安神。②《张氏医通·杂门》引陈毓仁《痈疽图形》所载“失营”,认为即
见《广东中草药》。为破布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夏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