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中府,见该条。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疔皰黑似灸疮,大如钱孔,形高,四畔泡浆色赤黄。治见疔疮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女贞子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唐容川撰于1884年。唐氏以三言韵语夹注文的形式论述痢疾,包括病理、辨证及治法、方剂等,内容简明,切于实用。又一种版本附张骥补撰的《痢症三字诀歌括》,以七言歌诀介绍治痢常用方剂17首,
腹部的俗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此人肚中寒。”
见《丹溪心法》。即疫痢,详该条。
古病名。指鬾病兼有发热,大便黄而恶臭者。治法见大便恶臭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都气丸,见该条。
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