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颌,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外维。”经筋从足第四趾起始,向上结于外踝,上沿胫骨外缘,结于膝外侧;它的分支,自腓骨处别行,上至髀,前面结于伏兔部(股四头肌),后面结于骶(尻)部;它直行的一支,上至胁下,经季胁,走腋前,联系乳部,结于缺盆(颌骨上窝)。直行的复从腋部,通过缺盆,出行在足太阳经筋之前,沿耳后,上额角,在头顶交叉,下行至颔,上结于鼻旁;其分支结于目外眦,形成“外维”。

猜你喜欢

  • 中枢

    经穴名。代号DU7。出《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向上斜刺

  • 古今医统

    见古今医统大全条。

  • 续医断

    医论著作。2卷。日人贺屋敬(恭安)撰。刊于1811年。此书续写其师吉益东洞之《医断》。上卷论疾病急逆虚实、所在、病因、脉候、病名及死生等。下卷论伤寒六经病及过经、转属、合病、坏病等。现存初刻本。

  • 游走血脾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串疽。见该条。

  • 华佗

    【生卒】:?~208年?【介绍】: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外科手

  • 五有余

    出《素问·调经论》。指神、气、血、形、志五者邪气有余。神有余则笑不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血有余则怒,形有余则腹胀、二便不通利,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神、气、血、形、志为五脏所藏,其有余,实质是指五脏之邪

  • 痘疹图像

    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

  • 白眼病

    眼科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①指白睛部位的病痛。②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 本草纲目必读

    药物学著作。24册,不分卷。清·林起龙撰。刊于1667年。本书取材于《本草纲目》。选出“日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药物600余种,去其释名、集解诸例,只存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删去重出内容,文字较为

  • 雷实

    出《吴普本草》。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