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郁证

郁证

证名。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又有七情郁证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脏腑郁证如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三焦郁等。六气郁证又称外郁,如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辨证虚实之分。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数种。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温胆肠等方。虚证多见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饮等方。参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寿芝医集

    书名。清·王廷俊撰于1867年。本书辑录治案十余则,每则详述病程经过,辨析因、症、脉、治,处方附有方解,并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症的一些分析和治验等。

  • 息高

    形容严重呼吸困难,喘促短气,张口抬肩的状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论后条辨》:“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生死者最钜。息高者,生气已绝

  • 龟头肿痛

    证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多由湿热下注,直接外伤,或接触过敏药物而致。症见龟头红肿疼痛。因湿热下注者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因药物过敏者宜用松萝茶外洗,并敷朱黄散。因直接损伤者,用浓甘草汤外洗,外

  • 血热

    ①病证名。小儿发热的一种证型。元·朱震亨《幼科全书》:“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②亦称血分热。指热之在血分者。证见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

  • 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 神妙佛手散

    见《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即芎汤第一方,见芎汤条。

  • 南豆花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扁豆花之别名,详该条。

  • 巴豆中毒

    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

  • 嗽唾脓痰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 指甲花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凤仙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