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出《蜀本草》。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聚英》所载之十三鬼穴之一,指劳宫穴。参见鬼路条。
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介绍】:见朱栋隆条。
证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介绍】:见姚澜条。
【生卒】:1824~1904【介绍】:晚清医家。字春农,又字继昭。江苏江都人。早年学医,长于外感证,兼精喉证。撰有《疫喉浅论》2卷,附补遗1卷、《会厌论》1卷(1875年刊行)。其治喉之法,主宗陈耕道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圆,通员。即员利针。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