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冰糖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刺禁论》。《类经》卷二十二解释为:“脓生耳底,是为内漏伤其经气,故致聋也。”系指耳内流脓。类今之化脓性中耳炎。
证名。出《灵枢·经筋》。指痛如纽结之状。是经筋病的症状之一。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因肝经风热壅盛,以致二目睛旋转不定,与辘轳相似。类今之眼球振颤。宜疏风解热,用通肝散(《张氏医通》方)加减。
病名。为脑疽生于项后偏旁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偏对口。
古时按经脉长度与气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计算针刺所需的时间。《流注指微赋》:“接气通经,长短依法。”例如,据《灵枢·脉度》记载:手三阳经长5尺。《灵枢·五十营》曰:“呼吸定息,气行六寸。”这样,针刺时需运针
见《医学正传》卷二。即温清丸,见该条。
指悲哀过度所致的疾病。《医醇賸义·悲伤》:“悲则气逆,愤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用加味参苏饮。参见善悲条。
解剖名。见《银海指南》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病名。见《囊秘喉书》。鏁,同锁(《集韵》)。即锁喉风。参见喉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