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栀子丸

栀子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

药方名称栀子丸

处方栀子仁30克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栀子丸

药方名称栀子丸

处方栀子仁1两,栝楼子1两(炒),苦参1两(锉)。

制法上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2枚,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黄汗,体热,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送下,1日4-5次。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

《千金》卷六:栀子丸

药方名称栀子丸

处方栀子仁3升,芎?4两,大黄6两,豉3升,木兰皮半两,甘草4两。

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渣鼻疱。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1日3次。

摘录《千金》卷六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栀子丸

药方名称栀子丸

处方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瘫痪风。

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

药方名称栀子丸

处方栀子仁7个,黄连5分,黄柏3分(炙),矾石4分(烧),大枣4个(炙令黑)。

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小豆许。

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时服;如未除,更服。

摘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猜你喜欢

  • 野猪臛

    药方名称野猪臛处方野猪肉1千克(细切)功能主治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门肿满。用法用量上药煮令烂熟,入五味,空腹时食。摘录《饮膳正要》卷二

  • 玉霜圆

    药方名称玉霜圆处方天雄十两(长大者,以酒浸七日了,掘一地坑,以半称炭火烧坑通赤,速去炭火令净,以醋二升泼于地坑内候干,乘热便投天雄在内,以盆合土拥之,经宿取出,去皮、脐)。磁石(醋淬七次.更多为妙)、

  • 解热柴陈汤

    药方名称解热柴陈汤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山栀、赤芍、苡仁、贝母。功能主治身发疙瘩,有如丹毒,痛痒不常,脓水淋沥者。用法用量身热,加荆、防;肤燥,加蝉衣。摘录《医学传灯》卷上

  • 椒附汤

    《百一》卷六:椒附汤药方名称椒附汤处方川椒(去目)、干姜(生用)、附子(去皮脐,生用)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骤然腹痛注下,或滑肠频并,多有冷沫。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椒附丸”(见《魏氏家藏

  • 斑龙散

    《纲目拾遗》卷九:斑龙散药方名称斑龙散处方鹿胫骨。制法上用湿纸包固,灰火煨之,以黄脆可研为度。若焦黑色者为过性,勿用。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大毒。用法用量外掺。摘录《纲目拾遗》卷九《验方新编》卷十一:斑

  • 截泻汤

    药方名称截泻汤处方苡仁2两,白芍2两,山药1两,车前子1两,黄连5钱,茯苓5钱,泽泻2钱,甘草2钱,肉桂3分,人参3钱。功能主治泄泻。一日五六十回,倾肠而出,完谷不化,粪门肿痛,如火之热。用法用量水煎

  • 川芎当归散

    药方名称川芎当归散处方川芎1两,当归3分,羌活半两,旋覆花半两,华阴细辛半两,蔓荆子半两,防风半两,石膏半两,藁本半两,荆芥穗半两,半夏曲半两,干地黄半两,甘草半两。功能主治妇人血风头痛。用法用量每服

  • 陈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陈皮竹茹汤处方陈皮(去白)、白茯苓、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萸)。功能主治痘疮之后呕吐者。用法用量用竹茹1团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灵宝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灵宝丹药方名称灵宝丹别名归命丹、返魂丹处方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自然铜(打碎.研细如粉)一两,雄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

  • 加味祛邪补气散

    药方名称加味祛邪补气散处方诃子、豆蔻、浙贝、花粉、硼砂、麦冬、乌梅、白芷、首乌、僵蚕、丁香、芡实、紫河车、莲肉(为引)。功能主治阴寒不和,脾气不收,吐泻并作。摘录《痘疹会通》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