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州植物志》。为荠菜之别名,详该条。
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素问·玉机真脏论》:“可汤熨及灸刺而去之。”
病证名。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出叶天士《幼科要略》。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病都在夏季,又无一般常见暑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中无其他合并症发生,
见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条。
中医学术派别的一种。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创制的方剂,称为时方。后世医生凡主张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既定的成方,而自行处方用药者,称为时方派。
见《本草纲目》。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仪器名。通过测定皮肤电阻观察脏腑经络功能变化和穴位位置的仪器。种类很多,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均由电源、电流计(微安表)、控制电量的可变电阻和接触人体的两个电极等组成。测定脏腑经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原穴
【生卒】:八世纪上半叶【介绍】:唐代医生。吴(今江苏境内)人。从纪朋学习医学,善于观察病人的气色言谈,判断疾病的浅深。
病名。即生于肘部上端的肿瘤。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
《医学入门》卷七方。黄芪、当归尾各二钱,柴胡一钱半,连翘、肉桂、白芷、牛蒡子各一钱,升麻七分,黄柏、甘草各五分。水酒各半煎服。治邪在足少阴经,痈生腿外侧;或因寒湿而致的附骨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