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背恶寒

背恶寒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背部有寒冷感觉。《张氏医通》卷三:“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脉来微弱,八味丸温补之;一者热邪内伏,烦渴引饮而背恶寒,脉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郁于内也,热病初发多此,白虎汤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热,亦多有背恶寒,人参白虎,清暑益气,按证清解之;一者湿痰内郁,肢体疼重,而痞闷头汗,其人必肥盛,其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胆星,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广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内滞,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胁中脘有疼处,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仁承气、犀角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猜你喜欢

  • 胃寒恶阻

    恶阻证型之一。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宜温胃止呕。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 七日风

    病名。脐风的俗称。详该条。

  • 雷公药性赋

    见珍珠囊药性赋条。

  • 消中保中丸

    《寿世保元》卷三方。陈皮、半夏、香附(醋炒)、炒莱菔子、炒神曲、炒白芥子、黄连(姜汁炒)、桃仁、栀子仁(姜汁炒)、当归(酒炒)各一两,茯苓、炒白术各二两,青皮四钱,木香三钱,槟榔七钱,莪术(醋炒)、三

  • 蛇利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 太清调气经

    气功学专著。撰者不详,约为唐代人作品。本书专述调气、行气、服气、胎息等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功法,除委气法、闭气法外,还介绍了调气、练气的经验,如谓:“夫服气者,先以无思无虑,绝缘息念,即兀然和气;心不定即

  • 活血通经

    理血法之一。用活血的药物治疗妇女病理性经闭的方法。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不同治则,如气虚以补气为主,血虚以补血为主,肝肾虚以补益肝肾为主,肝郁脾虚以疏肝健脾为主,并结合活血药如丹参、红花、桃仁、川芎、

  • 板齿

    又名门齿、门牙。即今之切牙。儿生八月板齿始生。详门牙条。

  • 敛肺止咳

    收涩法之一。治疗久咳肺虚的方法。症见咳呛日久,痰少、呼吸迫促、自汗、口舌干燥,脉虚数,用五味子汤(党参、五味子、麦冬、杏仁、橘红、生姜、红枣)。

  • 肾虚水泛

    指肾阳亏损,不能温化水湿引起水肿的病机。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若肾阳虚弱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也影响脾的运化,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痠重,畏寒肢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