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附骨痰

附骨痰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为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多发于小儿,常见于大腿内侧或外侧处。初起全身寒热间作、食少、困倦、无力、面黄形体消瘦,腰痛腿酸,朝轻暮重,甚则午后潮热,进而患处漫肿,皮色不变,久而破溃,脓呈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淋漓不断,疮口难敛。相当于腰椎结核或大转子滑囊结核,形成脓液流注于大腿内侧或外侧的冷脓肿。治宜参见流痰条。

猜你喜欢

  • 增补痘疹金镜录

    见痘疹金镜录条。

  • 骨槽风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穿腮毒、穿腮发。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或病久脾阳虚衰,无力托毒外出而致者。初起于耳前,并连及腮颊,痛引筋骨,隐隐于皮肤之内,略有小核,渐大如胡桃

  • 治求其属

    治法术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治疗要寻找疾病的阴阳属性。例如肾阴之损,水不制火所出现的潮热、面赤、头痛、耳鸣等,表象似乎是阳热实证,若误用苦寒泻火之法,势必火势益炽。辨证是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

  • 精寒

    病证名。见《辨证录·种嗣门》。又称精冷。其症泄精清冷,多影响生育。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治宜温补心肾。用温精毓子丹、胜寒延嗣丹等方。

  • 吴学易

    【介绍】:见吴嘉言条。

  • 猪牙草

    见《安徽中草药》。为萹蓄之别名,详该条。

  • 刘景裕

    【介绍】:宋代医家。著《小儿药证》一卷,已佚。现有从《医方类聚》的辑本。

  • 心悸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或谓心悸之重症称怔忡。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

  • 发指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天蛇头。证治见指疔条。

  • 郑杏庵

    【介绍】:见郑承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