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者。症见发热、恶寒,头、身骨节痛,无汗,手足牵动,目上视,搐搦有力,脉来浮紧。治宜疏散寒邪,用麻黄汤,或五积散(见清·庄一夔《惊风辨症必读书》)。
病名。《外科理例》卷六:“老咽痛,日晡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知母,数剂而愈。”泛指长期不愈的慢性咽痛。
【介绍】:宋代正骨科医家。字仁伯。世传正骨秘术,其父随从护送高宗南渡,途中骨伤患者甚多,救治无数。嵇清继承家传秘术,未成年时已常为宫中人疗伤,整治完好如初,名闻江南。
朝医方书。李常和撰于1927年(丁卯梧秋)。本书着重论述藏府、经络、病机、五运六气、诊脉等生理、病因病理,太少阴阳四象的辨证论治。在《方药合编》的基础上,补遗方28个,诸伤门、杂方门、解毒门中药515
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详拔罐法条。
(1)见《文山中草药》。为扶芳藤之别名。(2)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壁石虎之别名。(3)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薜荔之别名。各详该条。
《原机启微》卷下方。黄连(童便浸一宿)一两,铅丹三两,当归二钱,麝香、乳香各五分,乌贼骨、轻粉、硇砂、白丁香各一钱,冰片少许,炉甘石(用黄连一两放水中,烧炉甘石通红,淬七次)六两。为末,先用白蜜七两,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疾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简称胀。《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胀病有虚实之分。其病多由七情
证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肛,读如仙(xiāng),浮肿、胀大的意思。《玉篇·肉部》:“肛,肿也。”指疮疡久不敛口,四周高起坚硬似翻花。古人用老蟾蜍,破腹连肚杂,以竹刀刺蟾身数孔,贴疮沿上,轻者